...陈念祖平生尊经祟古,其著《伤寒论浅注》(1803)6卷,竭力维护旧论。他认为“叔和生于晋代,与仲景相去未远,何至原书无存耶?”而且叔和编次的《伤寒论》自“辨太阳病脉证篇”至“劳复”止十篇,章节起止照应,如神龙出没,首尾相应,鳞甲森然。因此他断定...
...” 上述方解似无不通之处,临床使用三仁汤也确有开上、畅中、渗下之功。但创立“三焦辨证学说”的吴鞠通为什么要把本方证置于“上焦篇”而不是“中焦篇”呢?并且明确指出本方的主要功效是“轻开上焦肺气”。 在原文本方证论述中,有这样一句话:“(湿温)...
...绍派伤寒”的确立,首先要推崇的医家应是俞根初。俞根初,名肇源,因其排行第三,故人们称之曰“俞三先生”。系山阴(今绍兴)人,清代乾隆——嘉庆间著名医家(生于公元1734年,卒于公元1799年,享年66岁),其先世祖俞日新公,早在明朝洪武间即有医...
...“辨证”是“论治”的前提,“论治”是“辨证”的目的。辨病,是对局部病理状况的辨识;辨证,是对全身状况的辨识。两者的结合,使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更精确化,经常在辨证结合辨病的同时,还结合了辨该病的分型,即与辨型相结合。例如,在颈项强痛症中辨出...
...应尽早予以病名,但至今仍然以证代名。五是有些病名怪诞和古奥涩滞,不易被社会所接受,如“解痺”、“交肠”等,这些都是导致重证轻病的根源。第二节 重证轻病影响潜病的揭示一、辨证代替不了辨病证,是疾病的阶段病理反映,是通过四诊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
...着重突出中医特色和优势,注意对以往临床研究工作的经验总结;围绕病种的中医治疗优势进行设计,治疗方面尽可能只中不西或能中不西;同时注重“病证结合,方证对应”,形成院内优势病种的中医诊疗规范或中医疗效评价方法,进一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为了达到本...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是一种影响颇大的《内经》全注本。张氏集注本的注释水平较高。例如对《阴阳别论》中“二阴二阳发病,善张,心满善气”一句之“心满善气”的解释,王冰理解为“气蓄于上,故心满,下虚上盛,故气泄出”。其他对《内经》很有研究的医家...
...把《辨奸论》全文连贯起来看,在写作目的上,作者确有所指,而所指的具体人物,作者又未点明。我们也没有必要进行烦琐考证。仅就立意谋篇上来说,本文确属古文中的名篇。 作者提出的“见微知著”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要轻视小事情,大事情都是由小事情...
...脾胃病通过看“指纹”来诊断准确率较高。如小儿是否有疳积,小儿病是寒是热等。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通过看“指纹”来判断或诊断疾病,只是中医的诊病方法之一,临床中若完全靠“指纹”来诊病,难免会有所偏颇。所以在临床中应四诊合参,认真辨证,方能力保...
...坚持中医自身特点和规律的同时,进一步揭示中医药理论科学内涵。 王国强说,加强中医理论基础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医理论基础研究面临良好机遇。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项的设立和实施,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大大提升了...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