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羸人脉躁者死。 人身涩而脉来往滑者死。人身滑而脉来往涩者死。 人身小而脉往来大者死。 人身大而脉来往小者死。 人身短而脉来往长者死。 人身长而脉来往短者死。 尺脉上应寸口太迟者半日死。(《脉经》云∶尺脉不应寸时如驰,半日死。) 诊五脏六腑...
...即肠,即脉代,乍至乍不至。大而沉即咳,咳即上气,上气甚则肩息,肩息甚则口舌血出,血出甚即鼻血出。变出寸口,阴阳表里,以互相乘。如风有道,阴脉乘阳也。寸口中,前后溢者,行风。寸口中,外实内不满者,三风、四温。寸口者,劳风。劳风者,大病亦发,快...
...诊心部脉∶一动心,二动脾,三动肺,四动肾,五动肝。诊肝部脉∶一动肝,二动心,三动脾,四动肺,五动肾。诊肾部脉∶一动肾,二动肝,三动心,四动脾,五动肺。诊肺部脉∶一动肺,二动肾,三动肝,四动心,五动脾。诊脾部脉∶一动脾,二动肺,三动肾,四动...
...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也;寸口六脉之形,指下得之,故曰指别。五脏之象,可以类推;皮、肉、筋、脉、骨等,五脏外形,故为象也。五脉为五象之类,推脉可以知也。平按:注“五象”,袁刻作“五脏”。上医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
...疾病的虚实证候。徐灵胎说:“虚实之要,莫逃于脉”。脉虚弱无力,是正气不足的虚证;脉实有力,是邪气亢盛的实证。 2、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脉诊对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如久病脉见缓和,是胃气渐复,病退向愈之兆;久病气虚、虚劳,或...
...岐伯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诊法在旦,凡有五要,故须旦以诊色脉。肺气行至手太阴十二经络,所有善恶之气皆集寸口,故曰未动;未入诸阳脉中,故曰未散,此为一也。编者按:“黄帝问岐伯曰”《素问》作“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饮食...
...《素问》云∶寸口脉浮而盛,病在外。外者表也。寸口脉沉而紧,曰病在中。中者里也。仲景云∶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又曰∶表有病者脉当浮。结胸证,脉浮者不可下,则知脉属阳证无疑矣。《难经》曰∶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伤寒论》曰∶阴阳脉俱紧,...
...廖育群(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北京)依据湖南马王堆、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的早期医学著作,及传世的今本《黄帝内经》、《难经》等医学经典中所存留的马迹蛛丝,大抵可知古代医家曾经使用过诸如“分经候脉”、“三部九候”、“四时脉法”、“人迎寸口脉...
...妇人胞中绝伤.有恶血久结成瘕.其病腹痛逆满.气上冲.尺脉涩而坚.为血实气虚.尺脉细而微.血气俱不足.谷气不充.得节辄动.枣叶生时死.妇人赤白带下.脉迟滑吉.数疾凶.妇人新产.脉缓滑者生.实大弦急者死.沉小者吉.坚牢者凶.寸口脉沉微.附骨...
...使用《难经》的方法而不用《内经》的方法;将《内经》的“人迎脉口诊法”政为左人迎右气口等等。 脉学的发展与医学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在这段封建社会的历史时期,使医学在某些方面受到限制,面脉学所受到的限制亦是明显的,例如独诊寸口法亦有一定的社会...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