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 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解剖] 有趾背动脉及趾跖侧固有动脉形成的动脉网;布有趾跖侧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主治] 头痛,目痛,鼻塞,鼻衄,胎位不正,难产。[配伍] 配太冲、百会治头痛。[刺灸法] 浅刺0.1寸。...
...痈疽灸法专着。又名《痈疽神妙灸经》。一卷。元·胡元庆撰。撰年不详,后经明·薛己校补。是一部用灸法治疗外科痈疽病的专书。主要论述十四经脉中治痈疽的主要腧穴及其灸治方法,并附插图。后有《看内痈疽诀法》一文,颇有创造性见解。书中收载了不见于其他...
...痈疽灸法专着。又名《痈疽神妙灸经》。一卷。元·胡元庆撰。撰年不详,后经明·薛己校补。是一部用灸法治疗外科痈疽病的专书。主要论述十四经脉中治痈疽的主要腧穴及其灸治方法,并附插图。后有《看内痈疽诀法》一文,颇有创造性见解。书中收载了不见于其他...
...诊疗水平发展成就。在今天看来,“折伤门”中许多内容仍有临床实用价值。“针灸门”实为专论灸而罕论针,所论灸法有三种情况,即艾灸、药灸、烙灸,以烙灸法所占篇幅最长,尤为详述,其方法为阿拉伯医学的烧烙法。在书中烙灸法的适应症被分为16等,涉及范围...
...、肝俞、光明、太冲、治疗视物昏花。[刺灸法] 向后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附注] 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2) 听会 Tīnghuì[定位] 在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解剖] 有...
...灸法是用艾炷或艾条,直接放于穴位或间接以药物相隔而灸,达到治疗的目的。灸法多属针灸的补法。 1.艾炷灸。把适量的艾绒放在桌面上,用拇、食、中三指一边捏一边旋转,将艾绒捏紧即成规格大小不同的艾炷。有条件的可用艾炷器制之。艾炷分大、中、小3种...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火疗专著是三国时期曹翕(曹操之子)所撰写的《曹氏灸方》,共有七卷,惜已佚。 从两晋至唐宋,是我国针灸医学史上灸法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火疗专著是三国时期曹翕(曹操之子)所撰写的《曹氏灸方》,共有七卷,惜已佚。...
... 骨内,各一处五百壮,多至千壮,气下如水,若无停痰宿水,必有所下也,此灸法无所不治,若病困即令侧卧,挽臂令前取穴,或正坐伸臂,令人挽之,使两臂骨相远,不尔膊骨复穴。即难取也,其穴近五椎,相望求之,又肝俞二穴,在第六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日灸...
...南宋医生。檇李(今浙江嘉兴)人。自幼习医,凡古人一方一技,悉心讲求其要,居乡四、五十年,以此养生,亦以此利人。学术上推崇名医张涣《鸡峰普济方》,其方虽简单易行,但皆缓急有赖之列。遂将己四十年之经验撰成《备急灸法》一卷(1266年)。尝谓:...
...宋代医家。字季裕,清源(今山西清源县)人。尝任官职于顺昌、沣州等地。曾因病由阵了翁为其灸治膏肓穴而愈,后绰又以此法转治他人获愈,遂精于此术,后着《灸膏肓法》(又名《膏肓腧穴灸法》),此书专述此种灸法之流派、方法及适应症等,后由窦桂芳刊入《...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