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养生(1)——老子_【中医宝典】

...年”。 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著作《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从医学角度来看,《道德经》共八十一章,五千字。其中不少养生的观点,对中国传统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中医著名经典《黄帝内经》所的养生之道。多是对老子学说的发挥,所以称“...

http://zhongyibaodian.com/zs/49988.html

从脾论治儿科疾病——李家民学术思想浅述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中心,整体调理,治病防病并举”。 以脾胃为中心 防治小儿消化系统疾病 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奠基于《内经》,形成于东垣,发展于景岳、薛己、叶天士等医家。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脾胃...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80456.html

钱伯文_三、百病皆因正气虚,重视肝脾肾的补益_中医名医大全_【中医宝典】

...,遵古人“损者益之”“治积者,当先养正则积自除”之训,认为运用好补法,实为治疗之关键。这既是虚的需要,又为创造条件。钱师教导人体复杂的生命活动是脏腑密切相关的,其中脾胃肾的功能尤为重要。《医学心悟·补法》谓:“胚胎始兆,形骸未成...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yi/qianbowen/476-3-3.html

《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浅析_中医养生偏方_【中医宝典】民间中药偏方

...保持人体的健康状态是养生的一个重要环节。综观中医学病因学说,大致可以概括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个方面。避免这些致病因素的侵害,人体就能保持健康状态,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索问·上古天真》云:“虚贼风,避之有时”。即外因,人生活在自然...

http://zhongyaofangji.com/pianfang/5299.html

用药宜精审慎勿疏忽记_《证治心传》_中医医书籍_【岐黄之术】

...,挽之莫及。当此危疑之际,有起死回生之法也。余治大病,必用大药,历获奇效,如大散以麻黄、羌活为主,大以大黄、芒硝为要,大温以附子、干姜、肉桂为主,大清以石膏、黄连为主,大以人参、黄 为主,大滋阴以熟地、二冬为主。每遇大实之症,必须大剂,...

http://qihuangzhishu.com/238/7.htm

顺时起居 养生延年——子午流注学说日常养生之道_【中医宝典】

...一样吗?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我们应该怎样安排自己的一日作息呢? 子午流注学说 据针灸专家赵万标介绍,“子午”代表十二地支, 具有时辰、阴阳、方位等含义。一天十二时辰,用子午分昼夜,子时是夜半23:00~1:00,午时是日中11:00~13:...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1890.html

裘沛然_三、各家学说发微_中医名医大全_【中医宝典】

...物质基础自然会产生功能作用,故以补阴为治病的第一要义。对于正之间的关系,认为如人体正气充实,病很难侵袭;反之,如发生疾病,则正气多虚,故其施治不主张峻,但也反对呆,而常用“治病不伤正,扶正不碍”的方法,同时提出“攻击宜详审,正气须...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yi/qiupeiran/525-3-3.html

药物养生的机理_《中医养生学》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用药正,必兼泻去则自得力”。总之,无论虚、泻实,皆以补偏救弊来调整机体,起到益寿延年的作用。三、意在燮理阴阳中医认为,人之所以长寿,全赖阴阳气血平衡,这也就是《素问·生气通气》中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运用方药养生以求...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xiyiyangshengxue135/152-16-1.html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_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唐 ·王冰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以及王叔和、孙思邈对《伤寒论》的整理研究,对中医理论的继承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王冰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的第七卷,首载《天元纪大》、《五运行大》、《气交变大》、《五常政大》、《六...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yililun/a10987.html

《医学源流》在线阅读

...下·出奇制病 卷下·治病缓急 卷下·治病分合 卷下·发汗不用燥药 卷下·病不可轻汗 卷下·伤风难治 卷下·寒热同用 卷下·临病人问所便 卷下·治病不必顾忌 卷下·病深非浅药能治 卷下·愈病有日期...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1298.html

共找到809,666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2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