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_《中医养生学》_中医养生书籍_【岐黄之术】

...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归真返朴”。3、形神兼养 在于养生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但也不否认有一定的养形作用。《庄子·在宥》中说;“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庄子·刻意》说:“吐故纳新,...

http://qihuangzhishu.com/152/8.htm

秋来“伏”不去,饮食养脾胃_秋季养生_【中医宝典】

...本草纲目》称:“世医治暑病,以香薷饮为首药。” 另外,可采用穴位按摩的养生方法。立秋期间按摩丰隆、足三里、脾俞等穴位,可让脾胃变得强壮起来。丰隆是化湿要;脾俞可健脾和胃;而足三里能补中益气、通经活络。以上3每天100次,也不失为种...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4522.html

夏季睡眠养生_睡眠养生_【中医宝典】

...其它季节少睡眠1小时,没有问题,就是要注意,入睡时间不要超过晚上12点。” 夏季的特征是昼长夜短,人晚睡早起,睡眠时间相对缩短,是符合顺应自然的养生原则的。中医专家说:“天气太热,也不容易入睡,比平时推迟半小时左右睡眠,早晨还是平时时间起,...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3818.html

经络穴位养生法_经络养生_【中医宝典】

...其易于掌握且安全有效的经络穴位养生方法加以介绍。 1自我点穴 头部点穴 风府穴:双掌掌根贴于耳后,双手中指弯曲以指尖点头后正中线的风府穴约1分钟,力量适中。风府为督脉,常点按此可防治头、颈疼痛,预防中风。 点百会、四神聪:双掌掌根...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2373.html

五行生克传统养生_中医养生偏方_【中医宝典】民间中药偏方

...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这里,薛宝钗寥寥三语,却道出了传统养生中有关五行生克的真谛。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古人认为,五行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五大基本要素。《国语》有云:“故先王以土、金、木、水、火相杂,以成百物。” 五行的...

http://zhongyaofangji.com/pianfang/5169.html

中医学对运动养生的认识_运动养生_【中医宝典】

...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五禽戏就是由后汉三国时期华佗创造发明的种健身体操,它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编制而成。由于疗效确凿,据说已经发展余种流派,有外功,内功和内外结合功。练五禽戏时...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5679.html

人老脚先老 养生先养脚_起居养生_【中医宝典】

...足部的刺激能促进足部的血液循环和经脉运行,对全身进行调节。 揉涌泉 搓揉涌泉穴是足部保健中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足心。唐朝大医学家孙思邈主张“足宜长擦”,长寿皇帝乾隆亲身恭行的“”养生法中也有“足摩”。古代学者陈书林...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2576.html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惊蛰养生_顺时养生_【中医宝典】

...惊蛰节气的养生也要根据自然物候现象,自身体质差异进行合理的精神、起居、饮食的调养。而体质差异实际上是指体质养生中因人养生的一个方面。 惊蛰,年中的第三个节气。农历书中记载:“斗指丁为惊蛰,雷鸣动,蛰虫皆震起而出,故名惊蛰。”所谓斗即斗纲...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3901.html

古人养生之经_养生基础_【中医宝典】

...。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病,足三里则对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有效。 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濡养,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性欲无节制,精血亏损...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4995.html

《周易》与养生_养生文化_【中医宝典】

...六十四卦系以经文,近古的孔子传翼。显然,《周易》并非出自一时人之手,而是西周至战国由“卜筮”或哲人共同完成的部经典著作。 二.《周易》对养生学的影响 自古以来就有“医易相通”和“医易同源”之说,中国一代大医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5107.html

共找到821,337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2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