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统》四十帙,厘为百卷。祁徐君春甫所裒辑。上自太昊炎黄,迄于我明,本原医经、药品、禁方、诸名家论着,旁及经史、国典、诸杂家言,凡二百七十余家,二百八十余部。区别类从,鉅纤毕举,斯已勤矣。徐君为人,诚一长者,操术慎而用志精。其为医先调...
...姓淳于氏,名意,齐太仓长,临淄人。少好医方,穷道,受师同郡元里公乘阳庆。医愈高,视疾洞知生死。齐后疾,召诊。曰∶风瘅客脬,难于大小便。意药一饮溲即通;再饮病已。所以知后病者,诊其脉,太阴之口湿然,风气也;脉大而燥者,膀胱气也;燥者,中有热...
...行医。组织中西汇通医社,传播学术。 张锡纯主张衷中参西,汇通中西医学。而他在临床医学上有很深的造诣,疗效卓绝,屡起沉疴危证。张锡纯与张山雷、张生甫“三张”,为医界公认的名医。...
...张氏医通》《杂病源流犀烛》《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诸疾》《医宗金鉴,杂病心法》、《临证指南医案》等,这些著作作为中医内科学已初具规模,它们在体例上将疾病分门别类,在内容上多数含有疾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治疗方药和医案等。明清时期,杂...
...创造了条件。当时这一类的专著有徐庶遥著《中国眼科学》、陈滋著《中西医眼科汇通》等。唐容川所著《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也包含有眼科方面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党的中医政策振兴了中医,中医眼科随之迅速发展。1955年起,北京等地先后成立中医...
...皆不能离乎太极。人在大气中,亦万物中一物尔,故亦具此太极之理也。惟具此太极之理,则日用动静之间,皆当致夫中和,而不可须离也。医之为教,正示人节宣天地之气,而使之无过不及。攻是业者,不能寻绎太极之妙,岂知本之学哉!故具太极图抄于首简。...
...《止学》系古籍专家马先生有关传统谋略学中最有价值的整理,它不仅是传统文化关于“止”之思想集大成者,而且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凡按本书要旨去做的人,均取得了令人侧目的成就。最著名的例子当属为政的曾国藩和为商的李嘉诚。千万不要小瞧一个“止”字,...
...从古今文献探析,历代医家之所以从事、研究中医药学,其中原因大致上可归纳为七种状况:1、由于家人(或自己)患病,促成其刻苦钻研医学,这一类医家较多,如姚菩堤、朱丹溪、卢和、戴仲积等;2、因科举失利,以“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观点,由儒而医,...
...清末四川著名伤寒学家郑寿全(字钦安),精通岐黄仲景之学,善施热药起沉疴于桴鼓之间,而名噪西南各地。所著《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二书,最能代表其学术思想,也是其一生独特经验之总结。郑氏师古而不泥古,从元阴元阳立论,把伤寒理法推而广之,用于...
...名从正,字子和,睢州人,精于医,法河间之方,邃《素问》之旨,着有《汗下吐三法》,用之当者如神,立可以回生起死。世人不知病源,不察脉候,妄施其法,不能用其当然之妙,而反谤其法之不善,此大可笑者也。□字知几,莫州人,三岁识字,七岁能书,长通...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