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先兆的理论基础_中医疾病预测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内经还曰:“气口亦太阴也”“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素问·五藏别论)即言足太阴脾经汇聚了五脏六腑的经气,上通于肺而达于寸口,故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气血的运行均可反映于气口,因此气口能独主五脏。肺主气,气为血帅,内体有...

http://qihuangzhishu.com/128/128.htm

滑寿针灸效如神,辑发挥释经训古_医药史料_【中医宝典】

...针灸之法,能疗各种疾病,尤以取效神速,而用于急症的救治。其医理肇始于内经难经。浙江医家,对其研究颇深,或发扬针法、或阐释理论、或探索新穴,可谓人才辈出也。 滑寿,字伯仁,亦字伯本,号樱宁生。生于元代大德八年,卒于明代洪武十九年(...

http://zhongyibaodian.com/shiliao-2/b34720.html

内经选读教材商榷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 张新渝 成都中医药大学 教材是传授与学习知识的依据,其阐述应该明确、准确与正确。遗憾的是,作为传承中医学经典巨著黄帝内经学术内经选读四版至七版,在阐述原著某些重要思想与观点时,却未尽如此。本文仅择其要者商榷于后。 “和于...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0339.html

辽夏金元时期医学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当时盛行的经方、局方等医方,已不能适应临床需要,当时一些医家产生了“古方不能治今病”的思想。刘完素、元素、张从正、李杲、王好古、朱震亨等医学家相继兴起,他们实践中对医学理论作出新的探讨,阐发了各自不同认识,创立成各具特色的理论学说,...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199.htm

黄帝内经中如何论情志_【中医宝典】

...意的总称。黄帝内经将其分属于五脏:心志喜;肝志怒;脾志思;肺志忧;肾志恐。 七情和五志皆由五脏功能化生,是人之常情,缺一不可。七情和五志的表现形式不一样。七情相对五志而言,是在外来刺激作用下表现于外的情绪。五志是在外来刺激作用下隐藏于内...

http://zhongyibaodian.com/zs/50041.html

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_针灸推拿偏方_【中医宝典】民间中药偏方

...之”;老年体弱,气血衰退;小儿娇嫩,稚阴稚阳,均不宜深刺。青壮之龄,血气方刚,可适当深之。 2.体度患者的体质、体形,有肥瘦、强弱之分。素问·三部九候论云:“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张志聪亦说:“知形之肥瘦,则知用针之深浅”...

http://zhongyaofangji.com/pianfang/7272.html

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_针灸推拿偏方_【中医宝典】民间中药偏方

...”;老年体弱,气血衰退;小儿娇嫩,稚阴稚阳,均不宜深刺。青壮之龄,血气方刚,可适当深之。 2.体度患者的体质、体形,有肥瘦、强弱之分。素问·三部九候论云:“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张志聪亦说:“知形之肥瘦,则知用针之深浅”。...

http://zhongyaofangji.com/pianfang/7340.html

难经简介_难经_中医经论书籍_【岐黄之术】

...寸口”,简便易行。确立了以手腕寸、关、尺为三部,再分别每部之浮、中、沉为九候的“三部九候”脉诊法。难经在论述正常脉及各类疾病所反映出的病脉在疾病诊断上的意义,各类脉象之鉴别等方面,均发挥了黄帝内经理论,使学者更易于理解。23~29难...

http://qihuangzhishu.com/102/1.htm

难经经释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医经著作。二卷。清·徐大椿撰于1727年。徐氏注释难经内经理论为本,阐发难经义理及其学术渊源,颇有参考价值。但作者提出“难经之必不可违乎内经”的观点未免失之偏激。现存多种清刻本、1985年浙江科技出版社铅印本。...

http://qihuangzhishu.com/192/274.htm

难经经释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医经著作。二卷。清·徐大椿撰于1727年。徐氏注释难经内经理论为本,阐发难经义理及其学术渊源,颇有参考价值。但作者提出“难经之必不可违乎内经”的观点未免失之偏激。现存多种清刻本、1985年浙江科技出版社铅印本。...

http://qihuangzhishu.com/192/716.htm

共找到893,388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2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