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发生在心,但其他脏腑的疾患也会成为病因或病理产物而戕伐及心。所以对于冠心病,必须从五脏相关角度去考虑,以便明确治疗的方向,从而拟定正确的方药。 从脾胃论治 《素问·平人气象论》云:“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
...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苟疾不起,是谓得道。”根据四时不同,采用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 《黄帝内经》荟萃先秦诸子百家养生之道,从医学角度探讨养生与长寿,创造了不少养生理论和方法。 自然观 ...
...肝胆(温补凉泻,辛补酸泻。) 心小肠(热补寒泻,酸补甘泻。) 肺大肠(凉补温泻,辛泻。) 肾膀胱(寒补热泻,苦补咸泻。) 脾胃(温热补寒凉,泻各从其宜,甘补苦泻。)三焦命门同心。张元素曰∶五脏更相平也,一脏不平,所胜平之,故云安谷则昌,绝...
...伤寒论》的工具书也很有价值。4、从治法入手研究《伤寒论》的医家此派医家强调探索张仲景治病立法的依据。代表医家有尤在泾与钱潢。事实上,二人对法的定义理解不同,研究的角度也颇有差异。(1)尤怡:尤怡治伤寒学,立足于彰明仲景辨证思想,在其《伤寒贯...
...针灸之法,能疗各种疾病,尤以取效神速,而用于急症的救治。其医理肇始于《内经》,《难经》。浙江医家,对其研究颇深,或发扬针法、或阐释理论、或探索新穴,可谓人才辈出也。 滑寿,字伯仁,亦字伯本,号樱宁生。生于元代大德八年,卒于明代洪武十九年(...
...□ 张新渝 成都中医药大学 教材是传授与学习知识的依据,其阐述应该明确、准确与正确。遗憾的是,作为传承中医学经典巨著《黄帝内经》学术的《内经选读》,从四版至七版,在阐述原著某些重要思想与观点时,却未尽如此。本文仅择其要者商榷于后。 “和于...
...当时盛行的经方、《局方》等医方,已不能适应临床需要,当时一些医家产生了“古方不能治今病”的思想。刘完素、张元素、张从正、李杲、王好古、朱震亨等医学家相继兴起,他们从实践中对医学理论作出新的探讨,阐发了各自不同认识,创立成各具特色的理论学说,...
...颇多创新。由于他擅长治疗中风等急症,又有中医急症高手之美誉。勤奋好学 熟谙经典三次进修奠定学术坚实基础“鸡鸣而起,星高而息”是张学文幼年苦读医书的真实写照。对《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他视为珍宝,爱不释手,每有体会则点批强记。1935年...
...。《内经》还曰:“气口亦太阴也”“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素问·五藏别论》)即言足太阴脾经汇聚了五脏六腑的经气,上通于肺而达于寸口,故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气血的运行均可反映于气口,因此气口能独主五脏。肺主气,气为血帅,内体有...
...意的总称。《黄帝内经》将其分属于五脏:心志喜;肝志怒;脾志思;肺志忧;肾志恐。 七情和五志皆由五脏功能化生,是人之常情,缺一不可。七情和五志的表现形式不一样。七情相对五志而言,是在外来刺激作用下表现于外的情绪。五志是在外来刺激作用下隐藏于内...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