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脉亦是单因素并且有独立意义的脉象之一,脉形流利。它出现于医籍中亦是最早的,在《内经》中屡见,滑与涩两脉反映了脉的流利与不流利及其程度。 滑脉是流利的脉象,向来是与涩脉对举而言的,从《内经》起总是与涩先后并列,后世脉学书亦往往与涩相比较的...
...分,气之降也。应日至,去日止。”由于,上下来去至止六字,将脉象的千变万化概括无余,成为诊脉时简易而颇切实用的方法。所以,后世医家称之为“六字诀”。《辨脉指南》称其为“脉中之神机”。《景岳全书》则称之为“诊家之纲领”。 上指寸,下指尺。在一般...
...诊脉要抓住独变的脉象这一方法,首先见于《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这虽然是在论述遍身诊的诊法,然而却早已渗透到独取寸口的诊法之中了。如张景岳即...
...索而曰夺,则互引而劲急矣。辟辟如弹石,但石无胃矣,肾死之诊也)。《脉要精微论》曰∶夫脉者,血之府也(营行脉中,故为血府。然行是血者,是气为之司也。《逆顺》篇曰∶脉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气之虚实,则知此举一血而气在其中,即下文气治、气病,义益见矣)...
...春得秋脉定知死.死在庚辛申酉里.夏得冬脉亦如然.还于壬癸为期尔.严冬诊得四季脉.戊己辰戌还是厄.秋得夏脉亦同前.为缘丙丁相刑克.季月季夏得春脉.克在甲寅应病极.直逢乙卯亦非良.此是五行相鬼贼.内经难经并以天干五行论克贼.脉诀又以地支并论....
...”范畴。治疗上则多从宏观上进行把握,根据全身症状进行辨证。唐由之研究员在多年的临床中发现:绝大多数老年黄斑变性患者的全身症状并不明显。这给临床上准确辨证论治带来了困难。虽然中医“五轮”学说将瞳神疾病归属水轮,在脏为肾;《内经》中说“肝开窍于...
...按而得之,问而极之,为之奈何?察色之明,按脉之神,审问之工,为诊之要,故并请之。平按:《甲乙》无此一段及下“岐伯答曰”四字。“问其病”,“问”字原钞作“间”,谨依《灵枢》及本注作“问”。岐伯答曰:夫色脉与尺之相应也,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不得...
...不是散漫和大的综合体,而是由于散漫在很多情况下表现出脉体较正常为大,如此而已。 在《脉经》以前,散一般不见得都属于病脉。在正常人中散是描写那种较为松散不紧张的脉。例如《索问·脉要精微论》中说:“心脉搏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软而散者,当消环...
...两手,以为阴也;人迎在上,居喉两旁,以为阳也。”《九卷·终始篇》曰:“平人者,不病也;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应四时者,上下相应,俱往俱来也。”脉口,谓是手太阴脉行气寸口,故寸口、脉口亦无异也。既上下俱往俱来,岂以二手为上下也。又《九卷·...
...连贯性和整体性。如你所说,既然石淋的基本病机是“肾虚而膀胱热”(理),其基本治法必然是“补肾之虚,清膀胱之热”(法),那么体现这一治法的方药何在呢?从文献上看,首载于唐代《千金要方》与《外台秘要》中的治疗石淋的方药,却约皆为清热利湿,通淋排...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