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十七字。敦煌本、遂州本、顾欢本无“常无欲”三字,余各本与河、王本略同。英伦、敦煌二本“焉”作“之”。“而”字,御注本、敦煌本无。此三句严可均失校。 又案:此三句必非老子本文。“常无欲,可名于小”,当为首章“常无,欲观其妙”之古注。法言...
...正是把概念形成的理论证明,当作对具体事物认识的方法了。西周以来,中国已经产生了例如五行说那样原始、自发的唯物论。当老子第一次试图把那种元素化的‘物理性形式’推进到更高阶段的理论性的形式时,他的理论形式的唯物主义思想,也因受到了历史与科学条件...
...纪闻十引老子“服”作“复”,并引司马光、朱文公说云“不远而复”,谓“王弼本作‘早服’,而注云‘早服常也’,亦当作‘复’”。据此则王弼本仍作“服”,与本书合。宋儒据释文为训,未检韩子也。凌氏依误本老子改本书,非是。 谦之案:作“蚤服”是也。...
...老子认为,自然的规律是柔弱不争的。他说,勇气建立在妄为蛮干的基础上,就会遭到杀身之祸;勇气建立在谨慎的基础上,就可以活命。勇与柔相结合,人们就会得到益处,勇与妄为相结合,人们就会遭受灾祸。同样是勇,利与害大相径庭。老子的主张是很明确的,他...
...政策:“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民多智能,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57章) 老子从自然人性论的角度为他的“无为而治”主张提供依据。他说:“其正闵闵,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缺缺。”(58章)正是由于统治者...
...老子在《道德经》里,多次涉及到“事物的矛盾和对立转化是永恒不变的规律”,概括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现象与本质,这是十分光辉和精辟的见解。“反者道之动”,历来解释者有两种观点:一是说矛盾着的对立物各自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二是说事物运动变化的...
...应作“不”之证。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谦之案:“天下将自正”,各本有“将”字,遂州本无。“正”,诸王本与宋刊河上本作“定”,王羲之本、傅、范本、高翿本及诸石本皆作“正”。“正”、“定”义通,定从正声,形亦近同。劳健引说文古文“正”作○,夏...
...‘君子’本作‘老子’,此浅学人改之也。”今老子作“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无下“美”字,而以“市”字绝句,“尊”字下属为句。道应篇引老子亦有下“美”字,则所见本异也。 谦之案:此文以“美言”与“美行”对文,又“尊”“人”二字,尊,文部,...
...不同也,当依老子作‘知’。” 谦之案: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并周易集解“震”下虞翻引此句,均作“自知者明”,作“知”字是。“自见之谓明”,与经文二十四章“自见者不明”,谊相反。 胜人有力,自胜者强。 魏稼孙曰:“胜人有力”,御注“人”下有“者”...
...“尚由由而进之”,注:“犹豫也。”老子十五章“犹兮若畏四邻”,与此“由其贵言”之“由”字谊同,并有思悠悠貌。故作“悠”字,义亦通。 成功事遂,百姓谓我自然。 严可均曰:“成功”,各本作“功成”。 谦之案:景福本、法京敦甲本作“成功遂事”,...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