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二十五·道经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http://wenxue360.com/guji/3334.html

老子·德经·第三十八评析

...道德经一方面是谈“道”,一方面是论“德”。老子认为“上德”是完全合乎“道”的精神。二十一章曾写道“孔德之客,唯道是从”;二十八“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五十一,“生而不有,为而不...

http://wenxue360.com/guji-shangxi/830.html

老子·德经·第七十七评析

...贫富对立,阶级压迫的不合理现实,认为‘人之道’也应该像好比张弓的‘天之道’那样,‘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这是的主张,的愿望。可是,现实怎么样呢?现实是‘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校读第414页...

http://wenxue360.com/guji-shangxi/870.html

老子的养生之道_【中医宝典】

...在千金翼方中,把这种咽津养生之法总结为“服玉泉法“,认为叩齿服玉泉的作用在于坚齿发,利于益寿延年。顺应自然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息息相通,顺应自然之道,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则何病能生?又何患不...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8003.html

注_老子集注

...。只不过孔子的“礼”一经实行,就很难再有能力进行扩张,而且也很难“不割”了。 [75]管子一书认为难以建立大一统的中央帝国。虽然秦始皇作成功了,但并没有保持下来。而以后的历代王朝的又如何呢?情况恰恰如老子在这里“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12482.html

第七十三_老子道德经校释

...论衡初禀篇曰“人徒不召而至,瑞物不招而来,黯然谐合,自然道也。”即本老子,但“坦然”作“黯然”。此字景龙碑未刻,敦、遂本作“不言”,“不言”亦即“黯然”也。傅、范本作“默然”,与“黯然”形义相近,必有一是,当从之。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12589.html

老子·德经·第四十七评析

...陈鼓应先生老子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依循着某种规律运行着,掌握着这种规律(或原则),当可洞察事物的真情实况。认为心灵的深处是透明的,好像一面镜子,这种本明的智慧,上面蒙着一层如灰尘般的情欲(情欲活动受到外界的诱发就会趋于频繁)。老子...

http://wenxue360.com/guji-shangxi/839.html

第六十五_老子道德经校释

...’二字。”今案嵇康养生论注“老子曰‘与物反矣,乃至大顺’”,亦无“然后”二字。 谦之案严遵、河上、景福、柰卷、王羲之、傅、范均无“然后”二字,傅、范“至”上有“复”字,下有“于”字。文子自然篇引“与”上有“其”字,遂州、顾、赵至坚本首二句...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12581.html

第十六_老子道德经校释

...致虚极,守静○。 谦之案“致”字,景福本、河上本作“至”。“笃”字,景龙本、景福本、赵孟俯本均作“○”。字鉴曰“笃,‘马行顿迟,从马,竹声。’俗作○。”又室町本“极”字“笃”字下有“也”字。 谦之案老子言“虚”共五见,惟五“...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12532.html

老子·道经·第十九评析

...。由此可风,老子反对统治阶级的文化,否认它对人民的意义,并提出一种乌托邦思想——使人民同这种文化隔绝。”(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及其学说老子的政治主张虽不可取,但提出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恢复人的自然本性的观点,并非是没有意义的。 ...

http://wenxue360.com/guji-shangxi/811.html

共找到704,421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2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