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云:"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是说明伏气之为病也。冬伤于寒,甚者即病,则为伤寒。微者不即病,其气伏藏于肌肤或少阴,至春阳气开泄(泄:泄漏之意,阳气开泄,是说到了春季,就阳气升散,腠理开而汗液外泄。),外邪乘之,触动伏气乃发为...
...自足,号称神逸。今世称善草书者,或不能真行,此大妄也。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今长安犹有长史真书《郎官石柱记》,作字简远,如晋、宋间人。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
...感冒即曰时邪者,治以《温疫论》之达原饮,不愈,即转用下法,以致害人而无悔,尤可叹也!夫《温疫论》作于吴又可,伊芳乃明末人,其时兵荒相继,百姓流离,死于沟壑者不知几千万,其尸气化为厉气,流行于天壤之间,中其气者,延门逐户,无不受病,且传染无穷...
...一百八十余种.在书法方面,所作《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均是书学史上重要著述,为碑学的首倡者.他的书作亦颇受时人称道.《清史稿》卷三百六十四有传....
...作者:周扬俊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自序 卷一·温病方论 春温集补证治并方 附:风温 附:冬温 附:温疟 附:温毒发斑 附:医案三则 春温病论 温热病脉论 温病方五道 附:集方二十九道 卷二·热病方论 夏热集补证治并方...
...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伤寒为病之总名。五者乃病之分证。仲景《伤寒》论其始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其后乃一一分别治之。有所谓中风者,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是也;有所谓伤寒者,太阳病,或已发热...
...严寒折伏,藏于肌骨之间,至春郁遏之阳热,为外邪逗引,始得发泄。伏阳既出肌肤,遇春令之气暄热,两热相干,而成温病,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者是也。其外感之邪轻,故不恶寒,只发热而渴,亦有微恶寒,旋即热渴者,外邪较重也。若口...
...蔡希综,唐代天宝年间书法家。曲阿(今江苏丹阳)人。希逸、希寂之弟。希综工翰墨。兄弟三人皆为时所重,唐《治浦桥记》即天宝十二载蔡希综撰并行书。《法书论》一卷,唐蔡希综撰(《宋史·艺文志》作‘悰’,又作‘宗’、‘琮’)。自述家世及诸家授受渊源...
...仲景又云∶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要在辨其病源寒热温三者之殊,则用药之冷热判然矣。(《伤寒琐言 伤寒变温热病论》)...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自叙 上卷 原病 温疫初起 传变不常 急证急攻 表里分传 热邪散漫 内壅不汗 下后脉浮...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