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经的著作形式限制了脉法在方书中的作用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脉经是一部以脉为主体的著作,虽然徵引了内经仲景等书,但言脉部分是以脉言病的(1—6卷),脉经以脉为中心列出病证,这对理解脉是必需的,但只列病证而不是或者说是不包括用辩证为观点和方法去“平脉辩证”。 脉经是一部以脉为主体的...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263.html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诠释_【中医宝典】

...认识到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并遵从这一规律。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因此黄帝内经中明确提出“天人相应”的观点。这一观点主要阐明了“气候与养生长寿”的关系和“环境对养生长寿”的影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具体论述了顺应四时阴阳调摄精神的养生...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608.html

内经脉痿句读探析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素问译注内经讲义等等。 然则,细究此种断法亦有不通之处。因为“挈”有提举之义。据王冰张景岳二位医家对此句的认识,四肢关节如折而不能提举,但“挈”前并无否定性词语,所以释文与原文意反,令人难以理解。故郭霭春教授认为:“王注:‘膝腕...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1812.html

论肝病治法_医学衷中参西录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附∶新拟和肝丸)肝为厥阴,中见少阳,且有相火寄其中,故内经名为将军之官,其性至刚也。为其性刚,当有病时恒侮其所胜,以致脾胃受病,至有胀满疼痛泄泻种种诸证。因此方书有平肝之说,谓平肝即所以扶脾。若遇肝气横恣者,或可暂用而不可长用。...

http://zhongyibaodian.com/yixuezhongzhongcanxilu/513-38-72.html

诊法论_侣山堂类辩_中医医论书籍_【岐黄之术】

...左心小肠肾,右肺大肠命之歌,盖亦有所本也。(本论以右附上候脾胃,则心与小肠肺与大肠,不言而可知矣,后人妄生别论,皆未曾参究内经。)平脉篇有三菽六菽之诊法,谓皮骨,乃肺肾之外合,...

http://qihuangzhishu.com/803/21.htm

脾胃胜衰论_脾胃论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胃气虚弱之所致也。法虽根据证加减,执方料病,不根据素问法度耳,是以检讨素问难经黄帝针经中说脾胃不足之源,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从六气不足,升降浮沉法,随证用药治之。盖脾胃不足,不同余脏,无定体故也。其治肝肾,有余...

http://zhongyibaodian.com/piweilun/811-4-3.html

郁病_推求师意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行气于三阴,脾胃既有水谷之气行,从是三阴三阳各脏腑自受其燥金之郁者,亦必用胃气可得而通矣,天真等气之不达者,亦可得而伸矣!况苍术尤能径入诸经,疏泄阳明之湿,此六郁药之凡例,升降消导,皆自内经变而致之,殆于受病未深者设也(云云)。下郁乃燥之...

http://zhongyibaodian.com/tuiqiushiyi/317-5-10.html

内经分发脏腑定位_诊家正眼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故腰脊痛;肝血亏,故身有痹痛也。)【按】五脏六腑以暨心包络,共成十二经,分发于脉之六部,自有定理,莫可变乱,第详玩内经,便昭然于心目矣。内经出胸腹三字,以分上中下而配寸关尺也。然腑不及胆者,寄于肝部也;不及大小肠,膀胱者,统于...

http://qihuangzhishu.com/801/12.htm

仲景退黄十法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 范铁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均有发黄的论述,并且于金匮要略中设专篇“黄疸病脉证并治”。对于发黄的治疗,仲景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经验。现将仲景退黄诸法简要...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8452.html

内经针法_中医刺灸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内经包括灵枢素问两部书,各八十一篇。主要从阴阳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按摩方药疾病摄生等各方面,对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以及诊断治疗方法作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内经中...

http://qihuangzhishu.com/113/108.htm

共找到781,426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2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