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以三指搭脉,从患者的脉象中诊断病情,经过长期的医学实践已证实其科学性。但随着一些中医师西化,及一些患者对脉诊的神化,常常对脉诊认识存在着误区。 一是有些中医,自我贬低中医脉诊。他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医脉学理论学而不精,认为切脉只是象征性地...
...卷》、《外经十二卷》。在《史记·扁鹊传》中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再加上现传世的医经专著《内经》中以充分的“内证”,脉法之出于医经一派殆无疑义。经方家则不然,《汉志》说:“经方者,本草石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
...》,并非内科专著,但也反映了当时对内科杂病的认识水平。其论述多以观察各种疾病的特点入手,例如“痫证”,就是以疾病发作时与马、羊等动物某些形态相似,而命名“马痫”、“羊痫”等,这种命名法在后世医家的著作中多有启示,《黄帝内经》对内科杂病的认识...
...岐伯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诊法在旦,凡有五要,故须旦以诊色脉。肺气行至手太阴十二经络,所有善恶之气皆集寸口,故曰未动;未入诸阳脉中,故曰未散,此为一也。编者按:“黄帝问岐伯曰”《素问》作“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饮食...
...所在,为什么能判断出其病的本质呢?其原理就在于“从外知内”(《灵枢·论疾诊尺》),亦即“司外揣内”(《灵枢·外揣》)。“视其外应,测知其内”,“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这是前人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方法。我国先秦的科学家很早就发现,许多事物的表里...
...脉象沉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泻,浊气在上,则生膜胀。”脾胃虚弱,升降失调,清浊不分,寒饮内停,故而为吐为利。治当补中健脾,温阳化饮。拟理中汤合四逆汤加味:党参15g 白术15g 干姜10g 附子10g 炙草6g 茯苓...
...叩四法。 触、摸、按三法的区别表现在指力轻重不同,所达部位浅深有别。触者用力轻诊皮肤;摸者稍用力达于肌层;按则重指力诊筋骨或腹腔深部。临床时可综合运用。一般是先触摸,后按压,由轻而重,由浅入深,先远后近,先上后下地进行诊察。《通俗伤寒论》...
...上述疼痛性疾病提供了药理依据。临床应用附子治疗疼痛性疾病时应当抓住一个“寒”字,如患者怕冷,大便溏,小便清,舌淡唇淡,脉沉迟等。张仲景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使用附子治疗疼痛的病证较多,方剂也较多,如桂枝芍药知母汤、麻黄附子细辛汤、...
...桂枝10g 白芍10g 炙草6g 附子6g 白术15g 黄芪15g 生姜10片红枣5枚二剂二诊:崩漏停,下利止,知饥思食,发热汗出、心悸失眠亦轻。仍恶寒,脉象弱。拟原方二剂。三诊:发热汗出止,不再恶寒,诸症悉轻,嘱服归脾丸善后。按:《伤寒论...
...失养,疏泄太过证也。治当柔肝缓急,《伤寒论》芍药甘草汤,首选方也。拟:白芍15g 甘草15g 三剂二诊:尿频、尿急明显减轻,纳化仍差,于原方加鸡内金10g ,三剂。三诊:小便失禁之状,再未发生。患者惧病复发,求再服三剂,余欣然授之。...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