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不温,舌苔白滑,脉象沉细,比比皆是。并无实证、热证兼夹,非丝萝藤缠,迷离复杂也。拟吴茱萸汤原方:吴萸10g 党参10g 生姜10片红枣5枚二剂二诊:呕吐止,手足转温,脉舌同前。原方三剂,呕吐再未发生,遂欣然归乡。按:吴茱萸汤出自《...
...通过治其结石而收降血压之效,似有“歪打正着”之嫌。《素问》云,“有者求之,无者求之”。当临证“无证可辨”时,不妨把有关辅助检查看作是中医“四诊”的延伸,也正是“无者求之”的一种体现。 总之,上述验案都是从中医辨证辨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
...。因邪已入阳明,故去小柴胡汤甘温补益的人参、甘草。小柴胡汤治疗半表半里证的少阳病,加入大黄、枳实、芍药后,治疗少阳阳明合病证。冯世纶教授在《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强调本方证的辨证要点是:胸胁苦满、口苦咽干、心下急,里实者。 桂枝茯苓丸出自《...
...腹壁薄弱,腹肌挛急,心下、脐周俱无压痛。《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皆属于热。”本案脉症相参,显非暑湿所致。询知口苦思冷,小便短赤,大便干秘。且舌红苔黄,脉象滑数,一派胃火炽盛症状跃然眼前,此中虚而胃热也。治宜...
...顺藤摸瓜,果有经常感冒,鼻塞,眼痒,咳嗽,多嚏等肺气不宣之状。《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云:“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肘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诊脉不浮反沉,乃肤肿脉陷故也,治当舍脉从症,宣肺利水。考开鬼门方,以越...
...《临》 1、临: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2、临:咸临贞吉,志行正也。 3、临:咸临,吉无不利;未顺命也。 4、临:甘临,位不当也。既忧之,咎不长也。 5、临:至临无咎,位当也。 6、临: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 7、临:...
...米粒大小之脓点。观其脉症,此寒邪袭肺,肺热为表寒所束,所谓寒包火是也。治宜解表祛邪,切不可忽视表证而专事清热。《孙子兵法》云:“不攘其外,何以治内。”病于此时,苦寒之品当属所忌。拟麻杏甘石汤加味:麻黄7.5g 杏仁10g 石膏15g 甘草6...
...也;加沙参以保其津,细地以滋其液,米仁甘草,调养中州;更以浮小麦养心敛汗。连服二剂,肢体回温,汗亦收住。调治半月,起居如昔矣。或问曰∶先生尝谓凡学时病,必先读仲景之书。曾见《伤寒论》中,漏汗不止,而用附子。今见大汗身凉,而用沙参细地,能不...
...□ 冯世纶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 经考证,《黄芩清里则愈,经历了百年千年,屡试屡验,无疑是科学总结。更可贵的是该书详细记述了365味药物,以四气五味适用于人体患病后表现出寒、热、虚、实、阴、阳的症状论述,显示了单味药防治疾病的经验,其述证...
...医论著作。明·袁班辑。约刊于崇祯年间。此书在辑录历代医家临证经验的基础上综合作者个人的心得,着重阐述辨证论治等医学理论问题。书中阐论证治总纲,治病必详于望闻问切,明虚实、别标本、因人、因地、因时用药等颇为细腻。在治病须明阴阳虚实,必审四时...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