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自病,故便难两 痛也。然非肝火实病,此乃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按』此篇无治虚寒腹满之方。当与温药之下,当有“宜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十四字,必是脱简,阅《伤寒论·太阴篇》自知。『注』此承上...
...而论暑、寒,而为先热后寒之疟;若暑轻而秋风重,而置暑而论寒、风,而为先寒后热之疟也。复总而别之曰∶夫病温疟六七日,但见热者是矣。此谓壮热不兼寒者,故加“夫”字,示与经文别出也;不析言冬夏者,明冬夏皆有此壮热者也。此与先热后寒、先寒后热为三矣...
....故喘不能卧短气耳.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衍义〕痰饮由水停也.得寒则聚.得温则行.况水行从乎气.温药能发越阳气.开腠理.通水道也.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苓桂术甘汤方茯苓(四两) 桂枝 白术(各三两) 甘草(二两)上...
...病名。①疟疾的一种。临床以先热后寒(或无寒但热)为主证。又有风伤卫疟、阳明瘅疟等名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之发,民病温疟。”《素问·疟论》:“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又:“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
...沉而心急,咽喉痛而不利,舌本肿强,口内生疮,腹胁胀满,不得安卧,梦多见歌乐,四肢怠惰,诊其脉紧实者,是脾实之候也。”李时珍将脾病分为本病和标病。他说:“脾藏智属土,为万物之母。……本病,诸湿肿胀,痞满,噫气,大小便闭,黄疸,痰饮,吐泻,霍乱...
...取得佳效,更是我始料不及的。 进修生甲: 我也有同感。但难以理解的是,本例脐痛,从病因、病性、体质、舌脉等综合分析,应属于脾肾阳虚,何以服附子理中汤疗效不佳呢? 老师 : 肚脐是神阙穴所居之地。神阙穴中痛,方书有称为“当脐痛”者,属于少阴腹痛...
...:“根据本方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实践,用之治疗少阳病而兼太阴脾家虚的证候,确为对证之方。与大柴胡汤治疗少阳病而兼阳明胃家热实的证候相对比,恰有寒热虚实对照鉴别的意义。少阳不但为表里之枢,也为阴阳之枢,故临近于太阴。当少阳病内及太阴之时,则可见...
...以脉辨病机主要是对于脉诊在辨证中知常达变的问题,常易知而变是难以了解和掌握的。古人以常为“经”,经即是常,古人亦名为“典要”,就是现在的常规,一般情况的意思;变是“权”。 戴震曾说:“权,所以别轻重也,凡此重彼轻,千古不易者,常也,常则...
...善虚,脉偏弦者饮也。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苓桂术甘汤方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
...外邪,以致气郁痰壅而发。因此在治疗时,除用表散之药外,尚须攻其有形之痰。如属痰饮者,则根据《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意,以小青龙汤为主,或以苓桂术甘汤为基本方,加入苏子、杏仁、陈皮、半夏、紫菀、当归之类,研成细末,水泛为丸,...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