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及病情报告、医治不安致死之调查等,可见医事制度一斑。户口账中记有“2人,医学生”,推测有医学馆之设立。吐鲁番受中原文化影响甚大。除四书五经教授,“风俗、婚姻、丧葬与华夏小异而大同。”(《梁书·诸夷传》)所出土医药文书,有《唐人选方第二种》...
...暑多于阳暑,最为确切。今人治暑不别阴阳,一见发烧,遂投凉药,若此贸贸,则害人匪浅矣。王安道曰∶暑热之气一也,皆夏月中伤其邪而为病,岂以一暑热分为阴阳二证而名之邪?其避暑于深堂大厦,及恣食藏冰瓜果寒凉之物,正《经》所谓口得寒物,身犯寒气之病,...
...心包络,简称心包,亦称“膻中 ”,是心脏外面的包膜,有保护心脏的作用。 明·虞抟《医学正传》说:“心包络,实乃裹心之膜,包于心外,故曰心包络。”心居包络之中,《内经》将心包喻为心之宫城。《灵枢·胀论》说:“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在经络...
...则土气得伸,而上下皆通矣。通后再议进药,若夫霍乱之治,虽载方书,可不具录,然既云附列主方,若不辨其寒热纲领,诚恐贻误来兹。凡霍乱吐泻,吐出澄澈而不酸浊,泻出而不臭秽,口不渴,小溲利,此寒证。即《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
...《伤寒杂病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为东汉张仲景(张机)所著。至今流传有多种版本,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其中之一种。本书为清代桂林左盛德藏书、桂林已故老中医罗哲初手抄。一九五六年为其子、中医罗继寿献出。本书包括六经辨证、杂病辨证、...
...病证名。因多食不化,气机阻滞所致的腹痛。其证痛甚欲大便,利后痛减,脉多弦或沉滑。《医学正传·腹痛》:“如饮食过伤而腹痛者,宜木香槟榔丸下之;如气虚之人,伤饮食而腹痛,宜调补胃气并消导药,用人参、白术、山楂、神曲、枳实、麦芽、木香、砂仁之类...
...有吐泻腹痛,此方不可轻用也。若前症发热身疼,口燥咽干,或吐或泻,宜黄连香薷饮主之。又有暑风症,因暑气鼓激痰火,塞碍心窍,以致卒倒不省人事,宜吐之,或以《千金》消暑丸灌之。白虎汤(见《伤寒》)一加人参二钱,名白虎人参汤。治汗出恶热、身热大渴等...
...之先例。关于扁鹊的事迹,从战国末期至西汉时期,社会上流传很广,司马迁选用了扁鹊的3则医案。这三则医案即辨赵简子昏迷、虢太子尸厥、扁鹊望齐桓候之色等,虽然简短,但寓意深刻。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中写道:“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
...尝考仲景《金柜》,有中喝而无中暑,后贤诸书有中暑而无中喝。或以中暑即伤暑;或以中喝即中热,或以伤暑即伤寒;议论纷纷,终无实指。赖张洁古出而云:静而得之谓伤暑,动而得之谓中暑。此二语颇为中窍。但于动静之间,虽如指掌,而中、伤之义,尚末缕析,...
...广为翻刻刊行。朝鲜李朝宣祖年间出版的《考班撮要》载,自1430年到1585年,刊行有《黄帝素问》、《灵枢》、《八十一难经》、《直指方》、《圣惠方》、《得效方》、《伤寒类书》、《医学正传》、《脉经》、《衍义本草》等70多种。朝鲜李朝重视中国...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