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寒,发热,或单寒不热,汗出病罢,起居眠食,一如平人,为普通疟疾。方用麦冬草果仁乌梅方,麦冬三钱草果仁一钱乌梅三枚切细吞服,病发前服一剂,煎服亦可。服后胸腹响动即愈。小儿减半,麦冬开金气只结,草果仁开中气之结,乌梅开木气之结,故病愈也。...
...新感温暑而设,非为伏气温热而言,即江本载薛生白湿温病篇,亦属暑湿相搏之一种。他如张石顽伤寒绪论、周禹载温热暑疫全书、陈素中寒温条辨,虽辨明伏气温热,惜皆语焉而不详。以予所见,专论伏气温热能各症精详者,自北山此书始。兹先述其总论,存其精而补其...
...〔总论〕 疟有内因外感之殊.有隔一日二日三日之不同.治法邪从外入者.宜发散之.兼扶持胃气为本.又须分别阴分阳分.而用药.如邪疟及新发寒热者.服发散药三五剂后.其势减轻.或可用截药治之.虚疟及病久者.宜补气血为主.若急用截药.致伤脾胃.则...
...夏伤于暑舍营内,秋感寒风并卫居,比时或为外邪束,暑汗无出病疟疾。〖注〗经曰∶ 疟皆生于风。谓四时病疟,未有不因风寒外束,暑邪内伏者也。又曰∶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此言比时病疟者也。又曰∶夏伤于暑,秋为 疟。又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谓...
...夫疟疾者。外因感受风寒暑湿。内因饮食饥饱而作也。其症不一。先寒后热者。名寒疟先热后寒者。名温疟。寒而不热者。名牝疟。热而不寒者。名瘅疟。不寒而热。骨疼节痛。身重腹胀。自汗善呕者。名湿疟。嗳气吞酸。胸膈不利者。名食疟。一日一发。受病一月。...
...薛立斋曰∶产后疟疾,总以补胃气为主,佐草果饮之类。若胃气稍充,以草果饮为主,佐以补胃药。盖气虚则寒,血虚则热,胃气虚则恶寒,胃气下陷,则寒热交作。当大补气血,其病自退。若误用清脾截疟之类,多致不起。慎斋按∶以上三条,序产后有疟疾之证也。疟...
...为祟病.瘴疟疾感岚气而成.种种不同.总以少阳一经为主.以少阳居阴阳之界.偏阴则寒多.偏阳则热多.阴阳俱病.则寒热等.单寒单热.为阴阳偏造具极.即祟疟瘴疟.亦阳气之虚.正虚不能胜邪.内虚不能御外.脾胃之阳虚.不能熟腐水谷.俱不离少阳一经.疟脉...
...作者:周学霆 朝代:清 年份:公元1872年 凡例八则 卷一 总论 脉学源流 定脉部位 尺寸解 六部脉解 左心膻中肝胆肾小肠、右肺胸中脾胃命大肠·辨 定至数 二十七脉名目 有胃气者生 脉贵有神 读缓字法 四时平脉 浮、沉、迟、数四大纲 浮...
...作者:周学霆 朝代:清 年份:公元1872年 凡例八则 卷一 总论 脉学源流 定脉部位 尺寸解 六部脉解 左心膻中肝胆肾小肠、右肺胸中脾胃命大肠·辨 定至数 二十七脉名目 有胃气者生 脉贵有神 读缓字法 四时平脉 浮、沉、迟、数四大纲 浮...
...疟疾卧床,往往有因暑热相侵,心中迷闷,或时疫之气相感,兼犯乎痧,疟因痧变,势所必至,不可漫以为疟而忽视之也。疟之为害,尚可延久;痧之为害,必致伤人,即令痧之轻者,苟不知治,缠扰于身,不克骤愈,虽或幸愈,数复难痊。自非先治其痧,决难全愈,兼...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