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冠军 山东省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 《温病条辨》首方为桂枝汤,且桂枝用量倍于芍药,故颇受后人非议,认为目无法纪,自乱其例。其实桂枝汤在此不但用之得当,亦证明吴鞠通精究《伤寒论》始著《温病条辨》,而温病乃《伤寒论》之阳明病也。 温病分为...
...奇葩。 介绍写书的时代背景,如温病条辨》序文之尾云:“就正海内名贤,指其误谬,历为驳正”。做为一个大医学家这样说,既是自谦之词,同时也是实事求是的虚心态度。 ...
...,及暑湿初起,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口不渴或渴不欲饮之湿重于热者,常用《温病条辨》中的三仁汤。方用:杏仁15克,飞滑石18克,白通草6克,白蔻仁6克,竹叶6克,厚朴6克,生薏仁6克,半夏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食后胸膈不适,大便干结,舌红中心干,少苔,或舌光、干绛,脉细数等。治宜养阴益胃。《温病条辨·中焦篇》治温病汗下后胃阴不足,用益胃汤...
...发病过程中,易患热病,阴津易伤,在治疗上不宜使用温阳药物。但《温病条辨》提出异议:“古称小儿纯阳……非盛阳之谓,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也。”...
...雾露之溉,是谓气。”②温病三焦辨证之一。指外感初期,邪在肺经。《温病条辨》:“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病证名。指热邪聚结而出现的病变。如热结于胃肠,则出现腹满实痛、大便燥结、甚则潮热谵语、舌红苔黄、脉沉实等症。若邪热搏结于血分,则出现蓄血证,症见少腹急结或硬满、谵语或发狂、善忘、便溏黑等。《温病条辨》:“热结旁流,非气之不通,不用枳朴,...
...温病条辨·中焦篇》治温病汗下后胃阴不足,用益胃汤。《临证指南医案·脾胃》治胃阴伤知饥少纳,用麦冬、川斛、桑叶、茯神、蔗浆等药。参见胃病条。...
...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在中医看来属于外感温热病范畴。本人重温了《温病条辨》一书。 自叶、吴之后,温病学说发展很快,温病学家层出不穷。他们继续叶、吴之学,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各自从不同的侧面,补充、发展和完善温病理论的治法。经过温病学家的...
...吴塘,字鞠通,江苏淮阴人(1758-1863),清代著名医家。他19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他心中悲愤,以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感到为人子而不懂得医学,就无法尽孝,于是他立志学医。4年后,他的侄儿患了喉疾,请了大夫以后,使用冰硼散...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