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指湿盛伤脾的泄泻。《素问·气交变大论》:“岁水不及,湿乃大行,……民病腹满身重,濡泄寒疡流水……”又称濡泄、湿泻、洞泄、脾虚泄。《卫生宝鉴·泄痢门》:“《内经》云:湿胜则濡泄。……夫脾为五脏之至阴,其性恶寒湿。今寒湿之气内客于脾,故...
...目录 《裘沛然方》补泄理肾汤 ▼ 相关方剂 ▲ 返回目录《裘沛然方》:补泄理肾汤【处方】黄芪30-50克,巴戟肉15克,黄柏15克,黑大豆15-30克,大枣5-10枚,牡蛎30-50克,土茯苓20-30克,泽泻15-20克。【功能主治】...
...熨剂亦为我国民间习用的一种物理疗法的外用药剂。 熨剂: 熨剂亦为我国民间习用的一种物理疗法的外用药剂。其作用类似灸剂,但所用药物与方法略异,熨剂主要用铁砂,并配合一些治风寒湿痹的药物,制法简便,价廉,易于保存,无其他副作用。 《内经》记载...
...燥剂为可去湿的方剂。 【燥剂】 燥可去湿,如桑白皮、赤小豆之类。例如水肿病,水湿停蓄于皮肤间,面目四肢都肿,脘腹胀满,气喘,小便不利,可用“五皮饮”(桑白皮、陈橘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赤小豆桑白皮汤”(即以上二味)也可治水湿停蓄...
...目录 《鸡峰》补泄丸 ▼ 相关方剂 ▲ 返回目录《鸡峰》:补泄丸【处方】木香2分,槟榔2分,大黄2分,麻仁12分(别研为泥),姜屑1两,桂心2两,诃子1两半,枳壳2两,牛膝2两半,山茱萸1两半,附子2两,芎䓖1两半,萆薢2两,羚羊角1两,...
...指胃泄、脾泄、小肠泄、大肠泄、大瘕泄。(《难经.五十七难》)。指飧泄、溏泄、骛泄、濡泄、滑泄(朱震亨《平治会粹》)。...
...肝热刑脾而泄,即经言飧泄,余证当肠鸣,腹支满,口胶渴,小府赤,宜凉其肝,轻益其胃,诊其脉,六脉轻弦,胃上得肝脉,不至大弦,然六脉虽弦,亦不必有骨力,以泄则气虚不实故也,宜用荆芥散。荆芥穗(一分) 防风 芍药 诃子皮 羌活 甘草(各一分) ...
...病名。①风在腠理而致汗泄的病症。《素问·风论》:“外在腠理,则为泄风。”《类经·风证》:“泄风者,表不固也。”《增补内经拾遗方论·泄风》:“腠理为渗泄之门,风若中之,外不得入,内不得出,风搏汗泄,故名泄风。”证见多汗,皮上湿如水渍,口干,...
...血泄即便血。 【血泄】 即便血。血由大便泄出,故名。参见“便血”条。...
...凡人梦交而不泄者,心肾气实也;梦而即泄者,心肾气虚也。此病生于心肾,非药可治。当用纸捻长八寸,每夜紧系阴囊,天明解之,自然不泄。若肾气虚脱,寒精自出者,灸关元六百壮而愈。若人一见女子精即泄者,乃心肾大虚也,服大丹五两,甚者灸巨门五十壮。(...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