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是可见人迎、气口实在左右两关之前端,并不在寸关两部之中间。直捷而论,则人迎属在左关,气口属在右关。龙氏谓小肠经候于人迎,实即候于左关之前端。大肠经候于气口,实即候于右关之前端。若以腑论之,则其部位当在关部之中下端,故其在《脉药联珠》“...
...尺寸脉六变同也。皮肤者,以手扪循尺皮肤,急与寸口脉同。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寸口脉缓,以手扪循尺皮肤缓也。脉小者,尺之皮肤亦减而少气;寸口脉小,尺之皮肤减而少气也。脉大者,尺之皮肤亦贲而起;寸口脉大,尺之皮肤贲起能大。一曰亦大,疑是人改从大。...
...《内经》有关脉诊的内容非常丰富,无论是对诊脉的方法、脉名、正常脉、病脉以及死脉的认识,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如诊脉方法有“三部九候法”、“人迎脉口诊法”、“尺寸诊法”、“寸口诊法”等等。 舌诊与脉诊虽然最早都见于《内经》但从内容和重视的程度...
...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为牝藏.小肠为之使.由此观之即一篇之中.尚不拘于上下之区字.况平人气象论有曰.寸口脉中手长者.足胫痛.又曰.寸口脉沉而弱者.疝瘕小腹痛.其灵枢始终篇.以人迎一盛二盛三盛.候...
...动脉,(即地仓、大迎之分,足阳明胃经脉气所行。)以候口齿之气。中部天,手太阴也,(即寸口,肺经脉气所行。)以候肺。中部人,手少阴也,(即神门,心经脉气所行。)以候心。中部地,手阳明也,(即合谷,大肠经脉气所行。)以候胸中之气。下部天,足厥阴也...
...后世脉法是起源于《脉经》的,由于《脉经》是以脉为主列出病证使脉法自成一个系列,在脉学上固然做出成绩,但它的这种形式决定了脉法自成一个系列,脉证关系变成简单的对应,它不是脉证合参综合分析病的机理而是在脉上对号入座,削减了在辨证中的作用。 《...
...为夸用 脉学著作沿着《脉经》的路线,凡古代脉学中能为后世所用的都继承到后世脉学中来了,有时限于独取寸口法的形成,亦予以变通发展的继承。如《内经》的四时脉本为弦、钩、毛、石,钩脉,后世不用这个名称,于是改为“洪”。 某些古代以脉象形容词汇作为...
...。脉有阴阳盛衰四时有余不足之应人迎气口是也。应太过,不及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当大而细,当细而大,谓之反四时。当不足响应有余为精,当有余响应不足为消。此则为精至于有余,为消至于不足者也。春夏阴气消灭,寸口主阴,当应...
....予曰寸口脉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白苔.勿妄治也.又云紧则为寒.又云曾为人所难.紧脉从何而来.师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又曰寸口脉微.尺中紧.其人虚损多汗.由是观之.则是寒邪入经络所致.皆虚寒之...
...旅泊苕溪.偶检嘉言先生仲景脉法解.坐有同人谓石顽曰.夫脉之显着共闻者.尚且指下难明.况乎险奥幽微.人所共昧.如高章纲 卑损之脉.既非恒有之象.何长沙博采古训.以眩耳目.喻子曲为释辞.以夸博识乎.答曰.此古圣至微至显之的诀.不能晦藏于密....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