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立社。 《东观汉记》曰:上封功臣,皆为列侯,大国四县,○原讹丝,据冯校本改。馀各有差,博士丁恭等议,古帝王封诸侯,不过百里,故利以建侯,取法於雷,上曰:古之亡国,皆以无道,未尝封功臣地多而灭者也,乃遣谒者,即授印绶。 又曰:冯勤使典诸侯封...
...《伤寒论》太阳篇,大书寒因三条。先中风者,是于有寒有热之邪据其一端言;次伤寒者,以寒之正言;终温者,则以热而兼寒之病,就其所兼言。寒因必列此三者而始备。温与风温虽殊,其为不即发而名温则不殊,故合为一条,而统冠之以太阳病。太阳病则头项强痛矣...
...明代医家。号匿迹市隐逸人。应天(今江苏南京)人。行医数十年,于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颇有研究。以为前人只注《伤寒论》而未注《金匮要略》,致使俗医分伤寒杂病为两家。徐氏有慨于《金匮要略》与《伤寒论》之睽离,乃将其校梓,即后收入《医统正...
...○锡命荐举奉使◇锡命周官,九仪之命,正邦国之位,一命受职,再命受服,三命受位,四命受器,五命赐则,六命赐官,七命赐国,八命作牧,九命作伯。 《韩诗外传》曰:诸侯之有德,天子锡之,一锡车马,再锡衣服,三锡虎贲,四锡乐器,五锡纳陛,六锡朱户,...
...太阳病统之。即其化热之后病兼阳明,然亦必先入足阳明,迨至由胃及肠,大便燥结,而后传入手阳明,安得谓温病入手经不入足经乎。 由斯知,《伤寒论》一书,原以中风、伤寒、温病平分三项,特于太阳首篇详悉言之,以示人以入手之正路。至后论治法之处,则三项中...
...入三十九种。时珍续补三百七十四种。虽曰医家药品,其考释性理,实吾儒格物之学,可裨《尔雅》、《诗疏》之缺。旧本序例重繁,今止取神农为正,而旁采《别录》诸家附于下,益以张、李诸家用药之例。古本百病主治药,略而不切。王氏《集要》、祝氏《证治》,亦...
...三焦也。单君之言,与所见悬合,可以正今人之谬矣。’”(宋本、明钞本“今”作“古”。) 《上庠录》云:“元祐间,马涓、张庭坚等四人,擅名太学,时号四俊。刘焘,湖州人,年少,亦自负,初补太学生,闻而慕之,以刺谒曰:‘不识可当一俊否?’涓等晒之。焘...
...《正纬》是《文心雕龙》的第四篇。“纬”是一种假托经义以宣扬符瑞的迷信著作。本篇主要论证兴于西汉末而盛于东汉的纬书与经书无关。儒家思想经汉儒用阴阳五行加以神化之后,到东汉末年便威信扫地了。刘勰为了“征圣”、“宗经”,特写这篇,说明纬书是伪造...
...入通于心,开窍于舌。宋本及他本皆作开窍于耳。王冰注云:舌为心之官,当言于舌,舌用非窍,故云耳也。缪刺论曰,手少阴之络,会于耳中,义取此也。按,《灵枢·脉度》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下云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则正当作舌。...
...温病著作。六卷。清·吴鞠通撰于1798年。作者仿张仲景《伤寒论》体例,汲取明、清温病学家的学术经验,以简要的文字,分篇分条论析温病三焦辨证及治法,并自加小注。卷首为原病篇,引述《内经》有关温病条文并予以注释;卷一-三分述三焦温病;卷四杂说...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