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作者:曾参《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一说曾子作。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宋代程颢、程颐兄弟从《礼记》中把它抽出,以与《论语》、《孟子》、...
...的圈套而不能够跳出来,所以就只好语塞而求助于老师了。 孟子一听就识破了对方的诡辩手段,并且生动而一针见血地指出:“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接着从金属与羽毛的比重问题过渡到分析任国人诡辩的症结所在。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比较的...
...本篇亦是对行为方式的探讨,不过重点放到了讨论行为规范与行为方式的问题上。行为方式是人在具体的生活中、工作中必需有所行为时所选择的不同方式问题,选择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往往困惑了许多人。这个任国人就是其中之一。其实,我们现代大多数人都不懂得...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离娄下》) 这种自相矛盾,正如我们已多次说过的那样,其实正是原则与变通二者的对立统一。在孔子、孟子看来,一方面,“信”是君子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之一;但另一方面,又不能拘泥于小节小信。所以,应该...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者,孟子答庄暴之问也,言齐王之好乐至甚,则齐国庶几其治安乎!“他日见於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者,是孟子自见庄暴言好乐之後,他一日见於齐王而问之,曰:王曾与庄子语以好乐之事,还有此言否乎?孟子称...
...发语词也;叟,尊老之称也,言惠王尊老孟子也。惠王尊孟子,曰:叟,不远千里之路而至,此相将亦有以利益我国乎?云“亦”与”“乎”者,况外物不可必,又非可止於一事耳,故云“亦乎”,与《论语》云“不亦说乎”“不亦乐乎”同。“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
...吕氏春秋》和《淮南子》,表现出道家与医学的密切联系。《淮南子》中对养生导引、炼丹、药物等多有研究,道家思想至《周易参同契》出现了又一个嬗变,更将研究的目标放在医药和人体的深层文化问题上。从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对医药文化的发展同样...
...法家思想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区别,最大的就是法家极力主张君主集权,而且是绝对的。这点应该注意。法家其他的思想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借鉴、利用。 秦朝法治思想的负面性,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强调法律价值的绝对性,...
...。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孔子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一般的人由于不能“三十而立”,树立不起自己的思想,故而很容易受环境影响、受时代影响、受周围人群的影响。受到影响以后也就产生了自己...
...孟子在这里并不是要吹捧世家大族,也不是害怕世家大族。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世家大族之所以能成为世家大族的原因,所谓的世家大族并不仅是靠侵略和剥削压迫人民而得来的,有很多是在建立和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也就是说,他们是在拥有一定的权力和地位...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