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仝小林提出了改变糖尿病中医“三消”辨治思路,建议将消渴病改称为“糖络病”。 仝小林指出,《内经》时代提出“消渴”的病名,从目前糖尿病发展阶段看,上、中、下三消已不能代表糖尿病发展的主要阶段,不能简单地套用古代...
...消症分上中下三种。上属心肺,中属肠胃,下属肝肾。大抵消症多因水火偏胜为患,治法不外乎滋清并施。欲别其上中下,先视其外象。上消则舌上赤裂,大渴引饮,是心移热于肺而成。古法用人参白虎汤为主。中消则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是大肠移热于胃而成。...
...指不断的毁谤能使人毁灭。同“积毁销骨”。 汉·刘向《新序·杂事三》:“昔鲁听季孙之说逐孔子,宋信子冉之计逐墨翟,以孔墨之辩而不能自免,何则?众口铄金,积毁消骨。” ~,巧言铄金,市虎成于三人,投杼起于屡至。 ◎宋·苏轼《代滕甫辨谤乞郡书》...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卷三。指因情志、房劳损伤阴精所致的三消。悲哀过度伤肺为上消,症见干渴而饮水不多,气怯喘咳,治以生脉散、人参固本丸等方;思虑太过伤脾为中消,症见时食时饥,饥不欲食,治以地黄膏、琼玉膏等方;纵欲无度伤肾为下消,症见小便...
...〔三消提纲〕 上热伤津口渴饶,腹常饥饿属中焦,再兼饮少溲多病,此证分明是下消。八味丸(证附) 燥热曾伤肝肺经,肾脾二脏湿寒停,治宜泽地兼丹药,附子山萸并桂苓。六味地黄加味汤(证附) 山萸山药共丹皮,泽泻茯苓肉桂施,再用地黄兼五味,下寒上...
...目录 《中国药典》乳块消片 ▼ 相关方剂 ▲ 返回目录《中国药典》:乳块消片【处方】橘叶825g 丹参825g 皂角刺550g 王不留行550g 川楝子550g 地龙550g【性状】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显棕褐色;味苦。【炮制】上六味,除...
...粒) 知母(一钱) 天花粉(一钱) 原蚕茧(三个)水煎服.中消黄 汤黄 (二钱) 人参(二钱) 石膏(二钱煨热) 炙甘草(三分) 知母(一钱) 粳米(一撮)竹叶五片.水煎.下消六味汤怀熟地(三钱) 牡丹皮(一钱) 泽泻(一钱) 山茱肉(一钱...
...目录 《寿世保元》百消丸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百消丸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百消丸 ▼ 相关方剂 ▲ 返回目录 《寿世保元》卷二:百消丸【处方】黑丑(头末)2两,香附(米炒)1两,五灵脂1两。【制法】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绿豆大。【...
...上消者,肺病也。肺气焦满,水源已竭,咽燥烦渴引饮不休,肺火炽盛阴液消亡,当于大队清润中,佐以渗湿化痰之品。盖火盛则痰燥,其消烁之力,皆痰为之助虐也,逢原饮主之。逢原饮(自制)天冬(一钱五分) 麦冬(一钱五分) 南沙参(四钱) 北沙参(三钱...
...消泺,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在臂外侧,当清冷渊与臑会连线的中点处。布有臂背侧皮神经,桡神经肌支和中侧副动、静脉。主治头痛,齿痛、项强、癫疾、臂痛,上肢麻痹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