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曰星,曰时,曰数,曰辞。星者,二十八宿与五行之従违也。如《中》水、牛、北方宿,则是星従,否则违。〈时者,所筮之时,与所遇之首之従违也。如冬至以后筮,而反遇应以下之首,则是时违,否则従。〉数者,首赞奇偶之従违也。〈一、三、五、七、九,...
...吾子之见爱也。 然彼七子者,岂以一失为戚哉。 彼将退治其所有,益广而新之,则吾犹有望焉。 若吾子既得不骄,而日知其所不足,则轼之所得,又将有大者也。 《与曾子固书》苏轼 轼叩头泣血言。 轼负罪至大,苟生朝夕,不自屏窜,辄通书问于朋友故旧之门...
...这首词咏调名本意,是为送别友人陈令举而作。全词在立意上一反旧调,不写男女离恨,而咏朋友情意,别有一番新味。 此词上片,也紧切七夕下笔,但用的却是王子乔飘然仙去的故事。据刘向《列仙传》载,周灵王太子王子乔,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被道士...
...这首饶有趣味的小诗,作者也有争议。起因是这样的:有人查遍了《东坡七集》并未发现此作,而在谢枋得的《叠山集》中却发现了此诗,于是便欲“正名”为谢枋得所作,我觉得这有些过于唐突。 无论是《东坡七集》或者《叠山集》都经过后人辗转抄录编纂,遗漏...
...中秋,苏轼写了首《西江月·黄州中秋》词”。关立勋《宋词精品》也认为是“被贬黄州第二年中秋节所作的词”,并认为词的最后两句“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作者“北望”是面向汴京,表现的是“对神宗皇帝的期望”。盖国梁在《唐宋词三百首》中同样认为...
...公元1037年1月8日,苏轼生于眉州眉山。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
...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现在最羡慕的是江上的垂钓者,钓罢驾着一叶轻舟在烟雨中归去,悠闲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 潘大临是属江西诗派,他的作品原有《柯山集》二卷,已佚。现在尚存的作品只有二十多首诗和那句脍炙人口的“满城风雨近重阳”。当时人们对他...
...称:维尝聚其田园所为诗,号《辋川集》者,即此二十首,是盖当时自为一帙耳。 孟城坳 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 同咏 裴迪 结庐古城下,时登古城上。古城非畴昔,今人自来往。 华子冈 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上下华子冈,...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苏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
...,二八登帝。(《书钞》十一) ◇ 与王朗书(建安二十二年冬) 生有七尺之形,死惟一棺之土,惟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疠数起,士人凋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故论撰所著《典论》、诗、赋,盖百余篇。集诸儒于肃城门内,讲论大义,侃侃无...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