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七节译文及注释

...译文 孟子“我现在懂得了杀死别人亲人的严重性了;杀死别人的父亲,别人也会杀死的父亲;杀死别人的兄长,别人也会杀死的兄长。那么即使不是自己杀死自己的亲人,也就只有一点点间隙了。”注释 间老子·四十三“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

http://wenxue360.com/guji-fanyi/1203.html

第三十六_老子道德经校释

...马叙伦曰韩非喻老篇引无“废之”两句。“夺”,范及韩非喻老篇引并作“取”,林上篇引周书亦作“取”。各本及后汉书桓谭传引“将欲夺之”四句,同此。 蒋锡昌曰史记管晏列传云“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索隐老子‘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12552.html

第三十三_老子道德经校释

...不同也,当依老子作‘知’。” 谦之案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并周易集解“震”下虞翻引此句,均作“自知者明”,作“知”字是。“自见之谓明”,与经文二十四“自见者不明”,谊相反。 胜人有力,自胜者强。 魏稼孙曰“胜人有力”,御注“人”下有“者”...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12549.html

老子·德经·第五十九评析

...首先谈“治人事天,莫若啬”。上面提到,“啬”可以解释为治国安邦的根本原则,同时也可以解释为节俭的美德。老子提出“啬”这个观念,这在春秋末年的思想界是很独特的。老子把“俭”当作“三宝”之一,“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

http://wenxue360.com/guji-shangxi/851.html

老子·道经·第四解读

...这样的人,偏偏国君看其顺眼,男人们乐于相处,女人们甚至争着相嫁。究其缘由,就因为这些人悟道天然,形显而德美,内在的道德美胜过了外在的形体丑。庄子一书中,像这样用放荡的思维和古怪的事例来阐说道理的篇章,可谓比比皆是。厉鬼与西施“道通为...

http://wenxue360.com/guji-shangxi/793.html

老子·道经·第六解读

...性质的界定或划分。因此,的“”具有不同于众的描述方式和认识角度。 无独有偶,本世纪初的心理学大师弗洛依德在论及人与文明的关系时,也使用了如此“粗俗”的描述方法。把人类的住房分析成是母亲的替代物,“子宫是第一个住房,人类十有八九还留恋...

http://wenxue360.com/guji-shangxi/797.html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二节译文及注释

...中国战国时期的哲学家。生平事迹不详。曾与墨子辩论政治问题,与孟子辩论人性问题。墨子·公孟篇孟子中的公孙丑告子等篇保存了的某些言论片断。后世对告子的了解,主要通过孟子书中有关告子言论的记载。 3.北宫黝齐国人,...

http://wenxue360.com/guji-fanyi/979.html

第四十八_老子道德经校释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谦之案傅、范本二“日”上并有“者”字。范曰“傅奕、严遵与古本有‘者’字。”按今怡兰堂校刊严本无。“为学日益”与二十“绝学无忧”,皆指学礼而言。庄子知北游篇“礼者,之华而乱之首也,故曰‘为者日损。’”又...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12564.html

补注_老子道德经校释

...[[三]] 使心不乱。 谦之案据想尔注校笺“淮南子应训、蜀志秦宓传及易艮卦孔疏、晋书吴隐之传、文选东京赋注所引此文,皆无‘民’,刘师培老子斠补谓唐初避讳删去,今此六朝写本无‘民’字,可证刘说之非。” 虚其心。 谦之案老子想尔注本...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12601.html

发昏十一的解释_发昏十一的意思和出处_成语词典

...昏头昏脑的风趣话。仿孝经“某某第几”的说法。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六回“只见头在下,脚在上,倒撞落在当街心里去了,跌得个‘发昏十一’!”...

http://hanwen360.com/cy/42039.html

共找到705,437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1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