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中国药典》三子散 ▼ 相关方剂 ▲ 返回目录《中国药典》:三子散【处方】诃子200g 川楝子200g 栀子200g【来源】系蒙古族验方。【性状】为姜黄色的粉末;气微,味苦、涩、微酸。【炮制】以上三味,粉碎成粗粉,过筛,混匀,即得。...
...《金匮》云:“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睥,当先实睥,余脏准此。”《不谢方·序》云:“疾甚曰病。”谓人于已疾之后未病之先,即当早为之药。引《说文》“疾病也,病疾加也”为证。两说不同。愚按《内经》云“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
...《金匮要略》乃仲景治杂病之书也。其中缺略处颇多,而上古圣人,以汤液治病之法,惟赖此书之存,乃方书之祖也。其论病皆本于《内经》,而神明变化之。其用药悉本于《神农本草》,而融会贯通之。其方则皆上古圣人历代相传之经方,仲景间有随症加减之法。其脉...
...《上古天真论》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教下者,教民避害也,风从冲后来者,伤人者也,谓之虚邪贼风。如月建在子,风从南来,对冲之火反胜也;月建在卯,风从西来,对冲之金克木也;月建在午,风从北来,对冲之水克火也;月建在...
...,此诊之不足贵,此治之五过也。明引比类三句,旧误在示从容论。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奇,异也。恒,常也。从容,审度而知之。明引比类,出以《从容》,是以名曰诊经,是谓至道也。为工而不知道,则诊不足贵,此治之五过也。凡此五者,皆受术不通,人事不明...
... 补药可通融论 轻药愈病论 腹内痈论 围药论 卷下·书论(附∶科) 《难经》论 《伤寒论》论 《金匮》论 《脉经》论 《千金方》《外台》论 《活人书》论 《太素脉》论 妇科论 痘科论 附∶种痘说 幼科论 疡科论 祝由科论 兽医论 卷下·古今...
...曰: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礼记》曰: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譬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焘,譬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 又曰: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叡智,足以有临也,...
...曹丕《典论·论文》简介 中国三国时期文学专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魏文帝曹丕著。文章包括4部分内容: ①批评了文人相轻的陋习,提出应当“审己以度人”,才能避免此累。 ②评论了当时的文人亦即建安七子在文学上的才力及不足,分析了...
...李士材《读四大家论》一篇,本自王节斋大意,谓三子补仲景之未备,而与仲景并峙也。然仲景医中神圣,德备四时,三子则伯夷、伊芳尹、柳下惠而已。试观《玉函金匮方》中,黄芩、白虎,已开河间之先也;建中、理中,已开东垣之先也;复脉、黄连阿胶,已开丹溪...
...1069年,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遭到保守人士的反对。保守派为打击王安石,传出了这篇文章,并署名为已死去的苏洵,借以闲适作者早在王安石变法之前就“见微知著”,预见到他得志必为奸。《辨奸论》是否是苏洵所作,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文章先抬出“...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