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经历了由萌芽到成熟,由简单到复杂、由纷乱到统一的历史过程。中医学在春秋时期已产生了一些概念和简单的理论认识,而到《内经》时代则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中医理论的形成,不仅是以春秋战国时医家们的实践经验为基础的,...
...与派遣全国各府、州、县的医学机构中的医官,均由太医院考核委派。《明史·职官三》载,全国各府、州、县的惠民药局,边关卫所等处所设医官、医士、医生,俱由太医院派遣,年终考查其功过,以为升迁任免之据。据《古今医统大全》卷三记载,明太医院外遣医官达...
...受益。清代前、中期,医学趋于普及与升华发展的时期,王清任躬身于人体解剖,著有《医林改错》,反映了“中国医界大胆之革命论者”的开拓进取精神。上述的这一切,是中国古代医学波澜壮阔的历史梗概。这样一脉相承、绵延数千年一直未曾中断的医药文化及文明,是...
...层次和水平。六、微生物学1952年12月,成立中国微生物学会,设有兽医微生物,人畜共患疾病病原学、病毒学、医学微生物学等专业,1953年《微生物学报》创刊。当时的《微生物学报》不仅包括细菌学、免疫学内容,而且还登载病理学和寄生虫专业的论文。...
...玄珠》一帙51册,《医学正传》、《万病回春》、《医学入门》等明代著作传去朝鲜以后,《医学正传》早于公元1484年翻刻刊行,《万病回春》《医学入门》等则分别于1750年和1820年翻刻刊行,在清代前中期,对朝鲜医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本草纲目...
...,神农本之而着药性,黄帝本之而着《内经》,仲师本之而撰《伤寒》、《金匮》。今人但知风、热、湿、火、燥、寒为病,岂知厥阴主风,风,木也;少阴、少阳主热,热,火也;太阴主湿,湿,土也;阳明主燥,燥,金也;太阳主寒,寒,水也。此风、热、湿、火、燥...
...公共课程有《素问》、《难经》、《神农本草经》。又按不同专业学习《圣济总录》中的不同卷数,并加习《伤寒论》及《千金翼方》,大德九年(1305)规定学医必须精通四书。凡不精熟本科经书者,不得行医,并将程试定为考试制度。...
...书田先生,本儒者,精于轩歧,手着《医学妙谛》一书,分门别款,计七十六章,每章弓《内经》、《灵枢》、《素问》及诸名家各种方书,论证根柢、精审不磨之言为宗旨焉。病因治法编为七言歌括,词意秩然有序。后列各症条款,应用方药,加之参论,朗若列眉,为...
...老年学的发展史早在13世纪培根(R.Bocon)科学地研究了老年人的疾病,发表了《延年益寿与保持青春》一书,此后,对老年病的研究进展缓慢。直至1909年纳歇尔(Nascher)才对生命晚期疾病的医疗原则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强调了社会因素对...
...昔陶元亮自言,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忻然忘食。昌黎进学解则云∶记事者其要,积诚生悟。古今人不相远也,即医学亦何独不然。吾郡尤在泾先生,读书好古君子也,键户潜修,不慕荣利,沉酣典籍,更邃于医。其所着《伤寒贯珠集》、《金匮心典》、《...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