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正张石顽伤寒绪论温热各条_温热逢源_中医医论书籍_【岐黄之术】

...而发也。以邪非外来,故但恶而不恶寒。自内发,故口燥渴而引饮多。其邪既郁为,不宜辛温发汗,不得复指为寒;而仲景仍以伤寒目之者,谓其初受病时,皆寒气郁所致耳。世言仲景无温热治法,试观太阳、阳明中黄芩、白虎等汤,岂治伤寒可用之药也。白虎...

http://qihuangzhishu.com/813/11.htm

申明内经法律_医门法律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施治,药不中窍,医之过也。治不法天之纪、地之理,则灾害至矣。天时见上,地之寒、温、燥、湿、刚、柔,五方不同。人病因之,故内经异法方宜名篇,可见圣神随五方风气,而异其法以宜民也。东方之民,食鱼而嗜咸,鱼者使人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

http://zhongyibaodian.com/yimenfalv/625-4-10.html

内经脉法的具体内容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了。 3、主病脉内经论主病之脉多以举例的形式来表达,无论脉法专和论脉之说散见于全书的大都是如此。它们既不是以每种脉象为主的叙述病证,亦不是以每种病的形式来论述脉,这说明在方法及内容上都还不够系统。例如太索·卷十四:“盛则为,虚则...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487.html

温病_伤寒大白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内经以冬月天寒,人伤而即病者,名伤寒。若伤而不即病,寒邪郁而成,至春而病者,名温病。伤寒论。太阳病发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同言太阳病,以不渴恶寒名伤寒,以渴而不恶寒者,名温病。然则内经所云,明温病之原,仲景所云,别温病...

http://zhongyibaodian.com/shanghandabai/682-11-11.html

黄帝内经具有现代魅力_【中医宝典】

...情况,但可以通过观察活体表现在外的生理病理现象,来把握生命的本质及其活动规律。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就是先人们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生活与医疗实践中,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结果。 养生的宝典 治病的法书 内经162把...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0878.html

原病_温病条辨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阳不潜藏,如春日之发泄,甚至桃李反花之类亦是。四、热论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出,勿止。温者,暑之渐也。先夏至,春候也。春气温,阳气发越,阴精不足以承之,故为病温。后夏至,温盛为盛则湿动...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bingtiaobian/681-4-0.html

内经中的情志养生_情志养生_【中医宝典】

...情志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涉及情志的生理病理及其运用的内容不胜枚举,其养生学说至今仍有鲜活的生命力。 乐观愉悦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愉快,不因物欲影响心情。如能做到“外不...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2694.html

叶天士神犀丹证治_圆运动的古中医学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病初起,则头重胸闷口苦也。① 考温热经纬为:乌犀角尖磨汁,石菖蒲、黄芩各六两。生地冷水洗净,浸透,捣绞汁,银花各一斤,如有鲜者,捣绞汁用尤良。粪清连翘各十两板蓝根九两。无则以飞净青黛代之,香豉八两元参七两花粉紫草各四两。各生晒研细,忌用...

http://qihuangzhishu.com/1101/218.htm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性论著——黄帝内经_【中医宝典】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性论著——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首见于汉书·艺文志著录,是约成书于战国以至秦汉间的医学理论性论著,它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约14万字。它托名于“黄帝”,实则是古代许多医学家的...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9762.html

肺劳咳嗽由于气化所伤证_医学衷中参西录_中医医论书籍_【岐黄之术】

...甚轻,不能即病,惟于半表半里三焦脂膜之中,阻塞气化之升降流通,是以从此身不见汗,而心渐发热。迨时至仲春,阳气萌动,原当随春阳而化热以成温病(内经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乃其所化之又非如温病之大暴发能自里达表,而惟缘三焦脂膜散漫...

http://qihuangzhishu.com/513/440.htm

共找到493,955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1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