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阳跷之会,《针灸甲乙经》指出肩髃主治肩中热,指、臂痛。本病属筋经病变,以临近和局部穴位取穴,根据“穴位所在,主治所及。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近取及循经取患部穴位。加强疏通局部经络气血,有较好的舒筋活血止疼之效。故针刺拔罐取大椎、肩髃及...
...,10次一疗程。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是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对于脑血管病的预防早在唐朝名医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中就有灸“百会、大椎、风池、肩井、曲池、间使、足三里”预防的记载。《针灸大成》指出:“……但未中风时一两月前,三四月前,不时足胫上...
...《注解伤寒论》卷五:“吐后心烦,谓之内烦。”参见虚烦条。内发丹毒病名。丹毒之发于腰胁部位者。出《证治准绳·外科》卷四,多因热毒兼肝火而引致。证参丹毒条。其治宜清热解毒,疏泻肝火。内服选用化斑解毒汤加减。或外治慎用患处针刺放血。内毒病证名。指...
...□ 孟琳升 内蒙古包头市杏林中医研究院 “动静”,《五运行大论》有专门论述:“帝曰:动静何如?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帝曰:余闻鬼臾区曰;应地者静。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谓也,愿闻何以生之乎?岐伯曰:天地...
...记载略为复杂,出现“是动”病与“所产病”的分类,《灵枢·经脉》的内容与《阴阳》相似,但显然要丰富得多,且又增加了人迎、寸口诊的内容,显然有了发展。然而如果具体分析,三书又有如下的几点不同引人瞩目。 首先三书对经络循行方向描述不一致。《足臂》中...
...,下也。义见上文注中。)又曰∶“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又曰∶“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即此三段经文而细绎之,则膻中即是心包,心包实为心府,昭确可据,而高阳生候于右尺,不亦妄乎!以丹溪之敏,亦以包络、膻中分为二候,况其他哉!《内经》...
...。针体较粗,针尖微圆。多用于治疗全身水肿及腹中症瘕等病。弹针针刺手法之一。其方法是在刺人体内后用指头轻弹针柄,使针体的下部出现轻度震动。导气针法名词,语出《灵枢.邪客篇》。是促使针刺“得气”的一种手段。得气所出现的感觉之有无(也就是气至与否...
...百会穴,或针刺人中、涌泉等。 (四)、刺血时必须注意操作方法,刺络时,下手不可过猛,恰当掌握出血量,防止伤及其它组织。关于出血量多少问题,古籍记载不一,有多有少。主张少者,如《素问•玉版论要》云:“夏刺络俞,见血而止”,似指微量;后世医书,有...
...物候、历算、哲学等许多方面,因此有人把它说成我国先秦时代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继承了“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其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发展并丰富了《内经》以前的古代哲学。 《黄帝内经》,流传甚广,传本也较多,其中以《素问》、《九卷》两个传本...
...后调其经。此与《胀论篇》所谓营气循脉,卫气逆,并循分肉,为肤胀,三里而泻,同一法门也。《腹中论》,但曰心腹满,旦食不能暮食,则遍身未皆大,在里不在表,故用鸡矢以下,此即《内经》所谓“中满者泻之,泄之则胀已”,是也。《汤液篇》曰∶平治极衡,去...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