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段玉裁《广雅疏证叙》) 至于“因声求义”的方法,则需掌握古音发音之规律及古音通转之方法,“声之相同相近者,义每不甚相远”。因此,“因声求义”的“声”是“古音相近之字”,而不能“执今音以测义”。 音训的方法一般...
...周之作,长于音训文义。二沈、钱、朱诸氏精于考证。杨树达之训诂校勘也颇有可取。惟陈直别开生面,系统利用居延和敦煌汉简、汉碑、秦汉铜器、漆器等古器物文字,秦汉印玺、封泥和瓦当等文字,以作新证,多所发明。其中对《百官公卿表》的发伏疏证,尤为精当。 ...
...附音训一卷。修治药法一卷。宋庞安时撰。安时字安常。蕲水人。(袁文瓮牖闲评载苏轼称蜀人庞安常。未详孰是。)安时本士人。习与苏轼黄庭坚游。第六卷末。附与苏轼书一篇。论是编之义甚悉。卷首载轼答安时一帖。犹从手迹钩摹。形模略具。又以黄庭坚后序一篇。...
...附音训一卷。修治药法一卷。宋庞安时撰。安时字安常。蕲水人。(袁文瓮牖闲评载苏轼称蜀人庞安常。未详孰是。)安时本士人。习与苏轼黄庭坚游。第六卷末。附与苏轼书一篇。论是编之义甚悉。卷首载轼答安时一帖。犹从手迹钩摹。形模略具。又以黄庭坚后序一篇。...
...耎易破也”,别为一字。周礼释文谓字书无“◆”字,但有“膬”字。李善于魏都、七发分引此二字,固可证有“◆”字。慧琳引“或作膬”,尤足证“◆”“膬”为一字。玉篇“◆”“膬”音训相同,亦是一证。惟“脆”当从范本作“◆”,作“脆”俗。“毳”,当从...
...加搜采,九千之文始备,著为《说文》,凡五百四十部。皆従古为证,备论字体,详举音训。其鄙俗所传,涉于讹妄者,皆许氏之所不取。故《说文》至今为字学之宗。魏时有李登者,撰《声类》十卷,凡一万一千五百廿字。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晋有吕忱,更按部搜...
...地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价值主要表现为: 1。《释名》以声训解释名物,为因声求义开辟了道路,促使了古代韵书的产生。《释名》又集汉代音训之大成,为考见汉末语音,研究上古音提供了可靠的材料。特别可贵的是,《释名》中记录了当时一些语词的方言...
...外来语,就成为现在的日本。日本人的发音,各处不同,以东京为正宗,汉音也最准。各道各县的发音,连东京人也听不懂,这是你刘半农先生不研究‘小学’,不研究‘音训’,不曾研究过《说文》,所以你听了我的话,可能会觉得很奇怪。”刘半农面有赧色,无词以对。 ...
...清朝人却较为聪明,虽然辫发胡服,厚禄高官,他也一声不响,只在倩人写照的时候,在纸上改作斜领方巾,或芒鞋竹笠,聊过“世说”式瘾罢了。 《文选》的影响却更大。从曹宪至李善加五臣〔13〕,音训注释书类之多,远非拟《世说新语》可比。那些烦难字面,如...
...苕溪渔隐曰:“《元次山集自释》云:‘带笭箵而画船。’注云:‘上郎丁、下桑荒切,竹器也。’故《唐书音训》云:‘读作郎桑,见结本集。’《音训》又音:‘上力丁切,下息拯切,取鱼笼也。’盖有平仄两音。《自释》又云:‘能带笭箵,全独保生,能学聱五交切。...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