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利用RVR的阈值估测心室易损性,也减少诱发室颤所造成的危险性。临床上成对的(两个连续)和短阵的(≥3个)室早有重要意义。1984年美国多医疗中心对心梗后研究的材料示两年内因心律失常死亡者,成对室早死亡机率3倍于无室早者,1.5倍于单个...
...%的易发生猝死的患者该如何防治?于波教授谈到,临床上当危及患者生命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时,药物治疗通常难以迅速起效,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电击复律。除了传统电击方法外,通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或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以及时挽救多数...
...不断扩展新用途 心得安(普萘洛尔)是首选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是所有的β-阻滞剂中在临床上应用最久、最广泛的药物,所有适合β-阻滞剂的适应症它都有效。临床常用于治疗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动过速、高血压、肥厚性心肌病等。 在长期的临床...
...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最大原因,但“不认识、不重视、不治疗”的现象却十分普遍。日前在广州举行的心律失常知识普及宣传周活动上,医学专家表示,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心律失常预防和诊治的主要问题,就是公众对这一常见疾病的知晓率严重低下,控制率和治疗率更低...
...新生儿心律紊乱 新生儿心律失常是指由于心肌自律性、兴奋性和传导性改变而引起的不同于正常心脏搏动节律的异常心律,包括频率、节律、心脏搏动部位或心电活动顺序的异常。新生儿心律失常多为功能性及暂时性,但也有少数严重心律失常,可引起新生儿猝死。...
...能够有效控制这类心律失常,不增加远期死亡率。多项临床研究也提示,β受体阻滞剂能够减少心脏性猝死,因而相关的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防治指南中明确提出:胺碘酮是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基石”,β受体阻滞剂是防治心脏性猝死的“中流砥柱”。 ...
...心脏功能障碍、心肌缺血、生理生化代谢紊乱时,抗心律失常药物 对其的影响,要有足够的重视和认识。通过实践,逐步形成医生自己的用药经验, 不同病例以不同的方案处理,即贯彻用药的个体化原则。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 目前,最广泛应用的抗心律失常...
...20世纪心律失常的成就举世瞩目。以临床电生理检查和经导管射频消融为突出标志,多种心律失常的机制得以阐明和确认,并获得根治,突破了心血管内科无真正根治措施的历史记录。跨入新世纪,机遇和挑战并存。心律失常的研究方兴未艾,新的诊治技术不断涌现。...
...Cardiol 2005;45)上,科希和同事报告了对64位1-18岁病人进行的66次冷冻消融治疗。69%的病人立即成功,房室结折返性心律过速和右间隔附加通道的病人成功率最高(75%),室性心动过速和其它附加通道低些,分别为66%和43%。治疗没有...
...~70ms有参考价值,以>70ms有诊断价值。临床研究显示,长QT综合征患者,心梗后有室速的患者,心脏性猝死以及药物致心律失常的患者,其QT离散度增加。研究表明,猝死患者的QTd远大于其他心脏病患者。所以,QTd对心脏性猝死有预测作用。...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