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善则能全”(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序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的精神,在医疗实践中作了新的探索,在病因学和症侯学方面均有显著进步。其特点为:开展一个病一个证候的研究,注意客观证状的描述:以证候分类,注意同类间的鉴别;证候与病因结合、证候与...
...余日后稍作强糜食之,百日后乃可进(普)食耳”(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21,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1955年),在叙述何为“针缕如法”时,较详细的讲了方法和步骤:“凡始缝其创,各有纵横,难舌隔角,横不相当,缝亦有法,当次阴阳,上下逆顺,急缓...
...孙思邈,隋唐时代京兆华原人。享年一百零一岁,人称“孙真人”。 【生平】 孙思邈,隋唐时代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约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一百零一岁,人称“孙真人”。 【佚事】 ...
...以及西藏的翻译家们把这些医学书籍翻译成藏文,三位医生经共同商讨新编了医学论著《无畏的武器》共七卷。 藏王美阿匆(赤德祖旦),从内地、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堆布等地邀请九大名医来藏,传播各地的医疗技术。 公元710年,红从太子江擦拉文从长安迎...
...耆婆方十余个及天竺按摩法:《外台秘要》除载有“天竺经论眼”外,还有转引之“近效莲子草膏”(王焘《外台秘要》,卷31,P851,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千金翼方》中的咒禁内容及隋唐咒禁科的出现,显然也受到印度佛教医学之影响。 五、中国...
...五代时医家(907-960年)。字德润,梓州(今属四川)人。本波斯之祖籍,于隋代来华,入唐后改姓李。颇爱文学,后亦好医学,尤精本草。专门收集由国外输入之药物,编成《海药本草》,载入海桐皮、天竺桂、没药等外来药。原书早佚,受到后世医家尊重而...
...512年),“肆州地震陷裂,死伤甚多”,世宗下诏说:“亡者不可复追,主病之徒,宜加疗救,可遣太医、折伤医,并给所须之药就治”(《魏书·过宗纪》)。以上太医校尉、太医司马、金疮医和折伤医,可能都是当时的军医。两晋南北朝时,帝王及将帅出征,也多...
...以及西藏的翻译家们把这些医学书籍翻译成藏文,三位医生经共同商讨新编了医学论著《无畏的武器》共七卷。 藏王美阿匆(赤德祖旦),从内地、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堆布等地邀请九大名医来藏,传播各地的医疗技术。 公元710年,红从太子江擦拉文从长安迎...
...有抗狂犬病物质早一千多年。 7.第一部外科专著是南北朝刘绢子等于公元483年写的《鬼遗方》,用水银软膏治疗皮肤病,比国外早600年。 8.最长寿的医学家是唐代孙思邈(公无581-682年),享年102岁。他首创五官科学,在《千金方述要》中,...
...孙思邈,京兆华原人(今陕西耀县),生于隋开皇辛丑(公元58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他自幼多病,家境也很困难,但却非常好学,廿岁以前就读了许多有关诸子百家学说和古代名医的著作,所以不仅博通经书,而且精于医道。 孙思邈是一位...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