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的难点问题_【中医宝典】

...的关键问题,也是规范化工作者的研究重点和难点。目前诊断标准的基本模式是“主症+次症”或“必然症+或然症”。这种思维和表述方式既不符合中医学理论,又有悖于事物发展规律。单一“主症+次症”的证诊断标准无法概括所有疾病中的发展变化情况,...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493.html

肝脏象研究进行时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中枢调控”假说。 候和病证结合流行病学调查 自上世纪90年代,流行病调查研究开始引入中医肝脏象研究领域。研究主要涉及中医肝脏分布规律,辨证规范化,肝脏象有关量表研制以及病证产生原因等。代表性研究如下。 赵玉秋发现16种肝脏候共934...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2908.html

脏象经络研究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千年前中国的人体解剖学”。后,对古籍中中医脏器仅有的解剖学记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多有比较,有用于探讨古代解剖的科学性,更用于探讨二者的真实联系与区别。如对脾与胰腺关系的研究。1977年广州中医学院王建华从脾虚实质研究结果认为脾脏与消化...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475.htm

八纲关系之错杂_中医辩证_【中医宝典】

...上下的寒热错杂表现为上热下寒及上寒下热。 (1)上热下寒: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热,下部表现为寒的证。如既见胸中烦热,频欲呕吐的上热,又见腹痛喜暖,大便稀薄的下寒证,即属此类病证。 (2)上寒下热: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寒,...

http://zhongyibaodian.com/bianzheng/a11329.html

燥邪实质论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不是什么疏忽,也不足为怪,实际上,言湿言热,燥在其中矣”。那么,燥邪的实质是什么呢? 阴竭而燥 风夹温热而燥生 叶天士《温热论》:“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80067.html

亚健康的中医研究_【中医宝典】

...纷繁复杂的表现来看,这种想法是难以实现的。如果照此思路研究下去,可能会出现数十种乃至上百种型与研究结果莫衷一是,难以重复。某些亚健康状态者症状轻微甚至无‘症’可辨,怎么办?我们中医还有舌象、脉象。有研究显示,亚健康状态时,舌象异常者占...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1475.html

的自然哲学特征_【中医宝典】

...中国中医药报 中医把病人在一定时域内呈现的一组症状体征的病象概括为。“”一词,最早见于晋代王叔和《伤寒论》中“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其“头项强痛而恶寒”大抵是现象,“脉浮”是意象,“太阳之为病”则是法象。故从中国传统...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494.html

八纲关系之转化_中医辩证_【中医宝典】

...虽然症状反映激烈、亢奋,但为正气奋起欲驱邪外出,故脉象较前有力,于病情有利。还有一种情况,患者素有虚证,因新感外邪,或伤食、外伤等,以致当前病情表现以实为主,虚证暂时不够明显,辨证诊断为实证。这虽然不是直接由虚证转化为实证,但从虚实之间...

http://zhongyibaodian.com/bianzheng/a11331.html

当前中医研究思路的几个转变_【中医宝典】

...必须综合考虑,全面分析。仅从某种疾病出发,是难以取得满意疗效的。中医学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在不打开人体“黑箱”的前提下控制人体的经验,认真学习和掌握这种方法[1]  问题。 3 从研究实质”向研究“实效”转变 多年来,中医学的...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675.html

慢性胃炎中医湿诊断标_【中医宝典】

...中国上海的研究人员以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对确立脾胃湿热有意义的症状排序为:舌红苔黄、苔腻、口黏腻、小便黄、大便秘或干结、面色红、肢体困重;对确立脾虚湿组有意义的症状排序为:苔腻、口黏腻、小便黄、胖大舌、口淡、纳少。研究人员认为,...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3521.html

共找到123,287个结果,正在显示第3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