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苦参,反热从苦化也。余味仿此气不已,则脏气偏胜必有偏绝,脏有偏绝必有暴夭,是以药不具五味不备四气而久服之。虽暂获胜,久必致夭,故绝粒服饵者,不暴亡,无五味资助也。《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阳剂刚胜积若燎原为消狂痈疽之属...
...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习、运用、研究中药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玫理论知识。 中药的性能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毒性等内容。 四气 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药物的寒、热、祐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
...苦辛。皆咸。)而酸咸俱多。其性亦温。故书载能敛气。益气生津。补虚明目。强阴涩精。止呕除泻。宁嗽定喘。除烦止渴。消肿解酒。收耗散之气。瞳子散大。为保肺滋肾要药。(成无己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震亨曰。五味大能收肺气。宜其有补肾之功。收肺气。...
...黄连、苦参,反热从苦化也。余味仿此气不已,则脏气偏胜必有偏绝,脏有偏绝必有暴夭,是以药不具五味不备四气而久服之。虽暂获胜,久必致夭,故绝粒服饵者,不暴亡,无五味资助也。《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阳剂刚胜积若燎原为消狂痈疽之属...
...四气(四性)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四气(四性)】 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药性的寒凉和温热是与病证性质的热性病证、寒性病证相对而说的。能够治疗热性病症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连是寒药,治热病泻痢;茵陈蒿微寒,即是凉药,治...
...五味异功散.)陈修园曰.胃气为生人之本.参术苓草.从容和缓.补中宫土气.达于上下四旁.而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故一切虚证.皆以此方为主.若加陈皮.则有行滞进食之效.再加半夏.即有除痰宽胀之功.再加木香砂仁.则行气之药.多于补守.凡肿满痰饮结聚...
...目录 《奇效良方》二十五味药 ▼ 相关方剂 ▲ 返回目录《奇效良方》:二十五味药【别名】二十五味治损丸【处方】香白芷(醋炒)1两,紫金皮(醋炒)1两,刘寄奴1两,川当归(盐炒)1两,赤芍药(米泔浸)1两,黑牵牛1两,川牛膝(茶水浸)1两,...
...《本草害利》北五味〔害〕酸咸为多,能敛肺气。气为卫。若邪风在表,痧疹初发,一切停饮,肺家有实热者,皆当禁服之。恐闭其邪气,多致劳嗽虚热,盖收补之骤也。〔利〕性温,五味具备,酸咸为多。收肺而疗咳定喘,补肾而壮水涩精,酸收而心守其液,故为补心...
...、辛五味”,还以五味配合四气,共同标明每种药物的药性特征,从而为五味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后世历代医家的补充,逐步完善了中药的五味理论。药性的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有些药物还具有淡味或...
...运,胸自不满。风冲能耗散水气。故风冲既平,水气又作,而咳加胸满。自来皆谓五味敛肺止咳。误人多矣。肺病总忌五味,因其性大敛大热之故。只因伤寒论小青龙汤治咳有五味,世人读书,不按事实。遂以五味为治咳之药。小青龙之咳乃肾寒得水上冲之咳,五味温肾寒...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