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纳的解释_比纳的意思和出处_汉语词典

...采用。主要著作有《实验心理学绪论》、《智力的实验研究》等。...

http://hanwen360.com/c/58314.html

药烦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证名。服药后出现烦闷及头、身发痒等症。见《温疫论》上卷。《伤寒绪论》论烦热:“凡服药后,烦闷不安,头面发际遍身发痒者,谓之药烦。此胃虚不能胜药力也。与热姜汤徐徐呷之。药中宜加生姜以行胃气自安。”见于药物反应、药物过敏。...

http://qihuangzhishu.com/195/2864.htm

厥晕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证名。属温热病阳热亢盛所致以四肢厥冷和昏晕为主症者。《伤寒绪论·厥晕》:“温病热病,温毒阳毒,邪热内结,胸满痰盛,或当下失下,以致阳热亢极,忽然手足厥冷,口噤咬牙,昏晕,须臾复苏。……承气合解毒,或凉膈、双解下之。”参见厥证条。...

http://qihuangzhishu.com/169/2330.htm

《伤寒大成》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伤寒丛书。指清·张璐父子所撰的五种伤寒(或与伤寒有关的)论着,包括:《伤寒缵论》、《伤寒绪论》、《诊宗三昧》(以上系张璐撰),《伤寒舌鉴》(张登撰)、《伤寒兼证析义》(张倬撰)。详见各条。现存多种康熙年间刻本及光绪二十年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

http://qihuangzhishu.com/193/2176.htm

《伤寒大成》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伤寒丛书。指清·张璐父子所撰的五种伤寒(或与伤寒有关的)论着,包括:《伤寒缵论》、《伤寒绪论》、《诊宗三昧》(以上系张璐撰),《伤寒舌鉴》(张登撰)、《伤寒兼证析义》(张倬撰)。详见各条。现存多种康熙年间刻本及光绪二十年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

http://qihuangzhishu.com/196/2469.htm

郑声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证名。语言重复,语声低弱,若断若续的危重症象。多见于疾病晚期。因正气虚衰,精神散乱所致。《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伤寒绪论》卷下治郑声脉微弱而和,手足温者,用生脉散、人参三白汤;气息短促,...

http://qihuangzhishu.com/196/1111.htm

唇甲青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证名。口唇指甲泛现青紫的病色。或因阴寒内盛,血脉凝滞,或因热毒入里,见于热厥之证。《伤寒绪论》卷下:“唇甲青,色之青者为害,赤者为热,以寒中于里,则血脉凝滞,不能荣行于外,所以唇爪青黑也。若热毒流入于里而为热厥,则唇甲亦青,但青中必带深紫...

http://qihuangzhishu.com/167/918.htm

《新针灸学》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针灸著作。朱琏编。共分五篇:第一篇绪论;第二篇针灸治疗原理;第三篇为孔穴总论及针术、灸术方法;第四篇孔穴各论,按全身各部位分述孔穴的位置和主治;第五篇为各科疾病的针灸治疗。本书继承和总结了孔穴的传统理论、针灸疗法,而又有所创新,所以称“新...

http://qihuangzhishu.com/195/718.htm

《新针灸学》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针灸著作。朱琏编。共分五篇:第一篇绪论;第二篇针灸治疗原理;第三篇为孔穴总论及针术、灸术方法;第四篇孔穴各论,按全身各部位分述孔穴的位置和主治;第五篇为各科疾病的针灸治疗。本书继承和总结了孔穴的传统理论、针灸疗法,而又有所创新,所以称“新...

http://qihuangzhishu.com/196/2110.htm

张璐 简历_【中医宝典】

...张璐(1637~1699),字路玉,晚号石顽老人。江苏苏州人。明按察使张少峰之孙。少颖悟,习儒而兼攻医。明亡后弃儒业医,隐居洞庭山十余年,行医著书,至老不倦。离乡十六年,辑医书一帙携归故里,故名之曰《医归》。将其中《伤寒绪论》、《伤寒缵论...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1936.html

共找到377个结果,正在显示第3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