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杨慎的《铅丹录》对王安石极尽毁谤之能事,谓为“古今第一小人”。最严厉的指控是:“王安石的变法葬送了奄奄一息的北宋王朝”。入清后蔡上翔则有《王荆公年谱考略》一文为王安石之辨诬,以为“荆公之时,国家全盛,熙河之捷,扩地数千里,开国百年以来...
...王安石的变法对于增加国家收入,有着积极的作用,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得以缓解。但王安石急于求成,推行过急,利弊互见,事前缺乏充分进行宣传,无法吸引例如优秀的人才一并参与变法,并遭到许多守旧官员反对,在执行的过程中又用人不当。王安石又自视过高,...
...元佑元年(1086年),王安石去世,司马光曾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方今……不幸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朝廷宜加厚礼,以振浮薄之风。”。司马光对王安石的道德文章进行了肯定,而对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进行了全盘否定。 北宋时期...
...)具:具备,完毕 王安石待客【翻译】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氏的儿子到京城,拜见王安石。王安石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出席,以为王安石必定会以盛宴相邀。到了中午的时候,觉得很饥饿,但不敢离去。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
...宋仁宗治平年间(1064—1067),王安石因母丧居江宁,从事授徒讲学活动。据他的学生陆佃(1042—1102)在《陶山集》中回忆:“治平三年(1066年),今大丞相王公守金陵,经绪余成学者,而某也实并群英之游”,从中深受教益,“朝虚而往...
...庆历二年(1042)进士第四名及第。任地方官多年。王安石认为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 在嘉佑三年(1058)上宋仁宗赵祯的万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封建士大夫也把致国太平的...
...王安石本以“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锐行变法,但因性格、运气、旧党及富豪反对和用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其人亦被旧党标上“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所促成的党争更加速了北宋亡国。宋高宗为开脱父兄的历史罪责,以靖康元年以来士大夫...
...皇祐三年(1051),任舒州通判,颇有政绩。宰相文彦博推荐他为群牧判官,先仕常州知州,后出任江东刑狱提典。嘉祐三年(1058)任度支判官时,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对官制、科举以及奢靡无节的颓败风气作了深刻的揭露,请求改革政治,加强边防,提出了...
...王安石故里上池村位于抚州市东乡县,距离县中心25公里,是展示中国明清建筑艺术及其发展历史的文物保护区。该村始建于北宋、迄今已逾千年,现在保存下来的建筑主要是明清以来修建的。现存有50余栋古代建筑和十多处和王安石有关的遗迹. 世宦祠为上池...
...20世纪俄国共产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列宁称赞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王安石的多项改革,涉及将当时的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商业,以及数目字管理,但不见容于当时的官宦文化,亦缺乏有关技术能力而无法取得成功。 按...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