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病专着。八卷。清·雷丰撰于1882年。此书专论时病(指四时感受六气为病),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的理论,分述春温、风温、温毒、伤风、泄泻、痢疾、中暑...
...半夏之属,使湿从中焦而祛,泄泻自愈。 内伤泄泻 兼顾脾肾 历代医家论治泄泻,多重视脾胃在泄泻发病中的作用,张景岳《景岳全书》中记载:“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路广晁在治疗内伤泄泻时亦倡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时时顾护脾胃,临证常在主方的...
...又称“时令病”,指一些季节性发生的疾病,如春季的春温、风温、温毒、伤风等。夏季的泄泻、痢疾、中暑、暑温、热病、疰夏等。秋季的疟疾、湿温、秋燥等。冬季的伤寒、冬温等。 ...
...∶若然,则胃气益伤也。经云∶损其脾胃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后不药果愈。加味理中汤人参 白术 白芍药 白茯苓 干姜 黄连 藿香叶 木香 诃子肉 肉果 甘草(各一钱)水二盅,生姜参片,大枣二枚,煎一盅,饥时服。余方并详第二卷泄泻及杂病泄泻门。...
...胁热下利是指里寒挟表热所引起的泄泻。 【胁热下利】 或简称“胁热利”。是指里寒挟表热所引起的泄泻。主要症状有形寒身热,心窝部有痞硬的感觉、腹泻不止等。这是外感寒邪,外邪末除,因误下伤脾,故外有形寒身热的表证,内有脾虚腹泻的里证,表里同病。...
...泄泻之证有五,脾、胃、大肠、小肠、大瘕是也。然溯其源,大概脾病湿渍所致,约其治,无乃健脾渗湿为先。若夫痰火病,此则属脾肾两虚,何也?盖肾衰不能摄,脾弱不能运,脾气虚,则阑门之气亦虚,是以不能泌别清浊,致水液渣滓,混入大肠。故或溏而或泄也。...
...经谓∶春伤于风者,乃即病之新感也,即二卷中伤风冒风之证;今谓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者,此不即病之伏气也。盖风木之气,内通乎肝,肝木乘脾,脾气下陷,日久而成泄泻。经又云∶邪气留连,乃为洞泄。此亦言伏气为病。可见飧泄洞泄,皆由伏气使然。然有寒泻、...
...∶若然,则胃气益伤也。经云∶损其脾胃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后不药果愈。加味理中汤人参 白术 白芍药 白茯苓 干姜 黄连 藿香叶 木香 诃子肉 肉果 甘草(各一钱)水二盅,生姜参片,大枣二枚,煎一盅,饥时服。余方并详第二卷泄泻及杂病泄泻门。...
...之热,故上发口舌疮赤糜烂。胃主消化水谷,小肠主盛受消化,心脾之热下移小肠胃腑,则运化之职失矣,故下注泄泻也。口糜发时,晚用泻心导赤散,滚汤淬服之,即生地、木通、黄连、甘草梢也。下泄泻时,早晚用参苓白术散、糯米汤服之。若小便甚少,下利不止,则...
...可见于西医学中的多种疾病,如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当这些疾病出现泄泻的表现时,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应注意的是本病与西医腹泻的含义不完全相同。【病因病机】致泻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