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明清时医学家,尤其是那些深通理论的学者,在这方面不断作出新的成绩,尽管他们不一定知道这是具有脉学和辨证上的方向性的意义。 尽管自《脉经》以来在各种脉学著作中一直在引用古脉学的有关病机的内容,甚至亦提出一些新的内容,但他们对以脉来伺病机的...
...失其原意。经二十余载精心钻研,着成《伤寒论条辨》八卷,对《伤寒论》重加整理,调整篇目,全书计十一篇,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由是形成明清时代重新整理研究《伤寒论》的热潮,其错简论的主张虽也受到若干医家之非议,但其影响深远,不容忽视,清代...
...理学的根基是什么。玩味此诗,不禁联想到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几千年来它不断地发展完善,为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衍服务。至今仍然生机勃勃,继续发挥有效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作用。其生命力的源泉是什么?作为其代表人物的历代名医,不仅造福当代,而且...
...成器的两大因素——饱学与多师,徐、叶二人堪称千古楷模。 大凡名医皆属饱学之士,其刻苦攻读精神一如徐灵胎、张子和,耽嗜医经五十年,下面选取他们饱读情境的几个片断,读来常令我辈动容: 丁甘仁——夜夜坚持背诵:旧上海“第一名医生”丁甘仁(1865-...
...明清间医学家(1617-1699年)。字路玉,号石顽老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初习儒业,后于明亡后,弃儒习医。攻读医经及历代诸家,不遗余力,于仲景之学,尤有心得,将其见解及经验集中着成《伤寒缵论》、《伤寒绪论》,前书系以六经证治为首,...
...王强王强,男,出生于1945年。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主任医师。对脉象有多项研究成果,其中一项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临床在治疗血液病、胃肠病方面有丰富经验。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王强脉学研究专辑》、《格致新论——对中医学基本...
...余年的读书、应诊过程,使他的学术思想趋于成熟。1909年,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初稿,此时他年近50,医名渐着于国内。1912年,德州驻军统领聘张氏为军医正,从此他开始了专业行医的生涯。1918年,奉天设近代中国第一家中医院——立达...
...高境逸 淳厚渊深》)。殊不知,这些悄声隐掩于医学家光环之后的芬芳才华,正是成就何老这位一代名医伟业的重要基石。书画写人生,何老的书画是有深厚家学渊源的。他出生于江南的书香门第,其祖父何秋泉在才华横溢的自悟中成医,其父亲何公旦在诗词书画之烘托...
...俞瑾生于1934年,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 名医:俞瑾的更多内容... 知己知彼 战胜自己——俞瑾谈女性养生...
...鲁兆麟鲁兆麟,生于1942,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中医医史文献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市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学术带头人。 名医:鲁兆麟的更多内容... 顺应四时乃养生之本...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