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发展,而调控心律失常发生、发展起主要作用的靶点为最佳靶点。一个理想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应对最佳靶点有作用,疗效确切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应对心脏多个心律失常靶点有作用,至少应有3种以上。 课题组在研究中首次发现中药青蒿素、小檗碱、小檗胺等具有抗...
...不应期,但不影响心脏传导速度。这些作用的机制为,它能抑制滞后的外向钾电流中的快速部分,因而在复极化期阻断钾离子的外流。有关研究显示,该药可治疗和预防房性心律失常,如房颤、心房扑动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也可预防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有资料表明,...
...Furberg和May于1984年复习了1971~1983年间文献上报道的7组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心肌梗死后患者,分别为146~630例,随诊4~24个月,用药有苯妥英钠、室安卡因,慢心律及安搏律定。用药组与对照组比较,上述4种药物没有...
...1第一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又称膜抑制剂。有膜稳定作用,能阻滞钠通道。抑制0相去极化速率,并延缓复极过程。又根据其作用特点分为三组。Ⅰa组对0相去极化与复极过程抑制均强。Ⅰb组对0相去极化及复极的抑制作用均弱;Ⅰc组明显抑制0相去极化,对复极的...
...抗心律失常药既能抗心律失常也能导致心律失常,后者即为药物的“致心律失常(proarrhythmia)作用”,它包含引起新的心律失常和加重原有的心律失常二种情况。近年报道IC类氟卡尼等药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并增加病死率后,这一问题更受到广泛重视...
...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其他任何一类药物如洋地黄类等一样,都有明确的适应证,并非所有的心律失常病人都需要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的一段时期,为数不少的临床医师一遇到包括良性早搏在内的心律失常,似乎没有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但...
...性休克及心力衰竭的表现,患儿面色苍白,心音低钝,血压下降,末梢循环不良。也可出现心源性脑缺血,致惊厥、昏迷等。心室率一般在200次/min以下。 6.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治疗 首先为病因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可用利多卡因,每次1mg/kg,加入5%...
...药物的分类根据浦肯野纤维离体实验所得的药物电生理效应及作用机制,可将抗心律失常药分为四类,其中Ⅰ类药又分为A、B、C三个亚类。(一)Ⅰ类——钠通道阻滞药1.ⅠA类 适度阻滞钠通道,属此类的有奎尼丁等药。2.ⅠB类 轻度阻滞钠通道,属此类的有利...
...减轻或消失,对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是有效的。 (3)预防猝死:心源性猝死是临床上常见的死亡形式,猝死的病例中,有80%~90%的病人死于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并发室颤。因此抗心律失常治疗是十分必要的,对预防猝死起到一定的作用。 查询更多 心律失常 ...
...29%)。亦有人认为,胺碘酮或胺碘酮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联合使用,是预防ARVD/C患者室性心动过速复发的最有效药物。 2.导管消融 有报道本病伴室性心动过速者,在心内膜标测下寻找室速起源部位,行射频消融治疗,可控制室性心动过速发作,但随访...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