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外治疗法_【中医宝典】

...壮族人民主要聚居于岭南,特别是广西一带,气候炎热,多雨多湿,病多瘴毒时疫,风湿挛痹,故在对疾病成因治疗上也受该地区气候环境影响。形成了外治为主,广泛应用骨针、陶针、金针、砭石等外治器具治疗疾病习惯。 壮医外治法常见有如下几种...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6994.html

第七章 第二节 促使壮医善用毒药和解毒药因素_民族中医壮医_【中医宝典】

...岭南人制作毒药以《太平圣惠方》提及"俚人药毒"等,都充分说明了壮族地区出产毒药在当时已通过买卖进入了中原。由此可见,不受法律管束,也是壮族地区毒药得以流通一个原因,因而也就促使了壮医善用毒药和解毒药。 五、其他 从民俗学角度来考察...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zu/b13115.html

第六章 第二节 生理病理观--脏腑气血骨肉、谷道水道气道、龙路火路_民族中医壮医_【中医宝典】

...壮医认为脏腑气血骨肉是构成人体主要物质基础。位于颅内和胸腔、腹腔内相对独立实体都称之为脏腑,没有很明确"脏"和"腑"区分观念。颅内容物壮语称为"坞",含有统筹、思考和主宰精神活动意思。如精神病出现精神症状,壮医统称为"坞乱"或"...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zu/b13109.html

第六章壮医药理论和治疗方法概述_【中医宝典】

...壮医药经过较长时期知识积累和发展阶段,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较为系统、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理论体系雏形。在学术上具有与中医其他民族医药(如藏医、蒙医、维医、傣医等)不同特点,即地方民族特色。它不是某个壮医个人创造,而是无数壮医人民...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7320.html

壮医药膳_【中医宝典】

...壮医药膳是在壮医药理论指导下,由药物、食物和调料三者精制而成,用以防病治病、强身益寿美味食品,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壮医在全面分析患者症状、病因、体质基础上,结合环境、季节合理运用药膳进行食疗。食补原则为春升、夏清淡、...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6993.html

壮族医学特色诊疗_民族中医壮医_【中医宝典】

...诊部位皮肤温度,并以此为依据断定冷脉或热脉,以脉象缓急候疾病之寒热性质病情之进退情况,尤其注意脉诊与面部望诊相结合。这种脉诊法可对某些危急重症进行预后诊断,还可诊察患者是否犯了食忌。 (三)甲诊 壮医认为龙路、火路网络在爪甲部位分布较多...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zu/b13153.html

第八章第五节理论特点_【中医宝典】

...理性认识。 长期以来,壮医对毒已具有相当认识,毒论是壮族医药重要核心理论之一,它贯穿着壮医药从开始萌芽、形成到发展全过程,包含在壮药基础理论和临床医学理论之中,毒论也是壮医药区别于其他民族医药重要内容之一。 由于对"毒"正确充分...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7342.html

第五章第四节丰富多彩壮医诊疗技法_【中医宝典】

...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壮医逐步形成了颇具特色且丰富多彩诊疗技法,大大地丰富了壮医内容。 壮族诊断方法包括望诊、脉诊、甲诊、口诊等方面。详细内容见第六章第四节。 壮族治疗方法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到了这一时期,已形成了内...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7312.html

第五章 第九节 壮乡药市形成作用_民族中医壮医_【中医宝典】

...已亲眼见到药市盛况,从药市形成之初到出现盛况,其间应经过较长时间,所以说靖西壮乡药市,其历史当在百年以上。1899年归顺(即今靖西县)知州颜嗣徽撰修《归顺直隶州志》虽无药市记载,但并不是当时药市尚未形成,而是作者对这种壮医药风俗...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zu/b13140.html

第二章 第三节 壮族经济文化发展特点与壮医药关系(2)_民族中医壮医_【中医宝典】

..., 汉文化中医等传人 , 使医逐渐积累发展 , 趋向成熟 , 并成为主流 , 因而壮医由医巫长期并存局面逐渐趋向于医盛于巫。尽管如此 , 巫仍然长期存在。 到了隋唐五代时期 , 代表壮族奴隶主文化铜鼓文化逐渐衰落了。羁縻制度下...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zu/b13105.html

共找到991,521个结果,正在显示第3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