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金匮要略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一)伤寒论研究清代,由于医学理论发展及训诂学盛行,伤寒论研究在深度与广度上都较前代有了新的发展。仅清代前、中期流传至今伤寒论研究著作在百种以上。首先是明代已显端倪学术之争,到了清代则更为明朗。主张错简重订或主张...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278.htm

伤寒论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伤寒著作。①清·柯琴编注。四卷。书成于1669年。柯氏在编注此书时,贯串了“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思想,对伤寒论原文逐条逐句地加以研究、校正。编法上特点是“以证为主分篇汇论,挈其大纲,详其细目。证因类聚,方随证附,...

http://qihuangzhishu.com/193/2107.htm

伤寒论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伤寒著作。①清·柯琴编注。四卷。书成于1669年。柯氏在编注此书时,贯串了“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思想,对伤寒论原文逐条逐句地加以研究、校正。编法上特点是“以证为主分篇汇论,挈其大纲,详其细目。证因类聚,方随证附,...

http://qihuangzhishu.com/196/2417.htm

风土门·075 俗字_岭外代答

...广西俗字甚多。如,音矮,言矮则不长也;,音稳,言大坐则稳也;奀,音倦,言瘦弱也;,音终,言死也;,音腊,言不能举足也;仦,音嫋,言小儿也;,徒架切,言姊也;闩,音,言门横关也;,音磡,言岩崖也;氽,音泅,言人在水上也;,音魅,言没人在水下...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5339.html

伤寒论整理研究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宋代治平二年(1065年)校正医书同刊刻伤寒论,并对其作出了很高评价,熙宁九年(1076年)宋太医局将此书列入医学生必修课程,这就使伤寒论学术地位空前提高。伤寒论其书也大为流行,对伤寒论研究更为深入和普遍,较唐代有...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178.htm

伤寒论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伤寒著作。清·沈尧封撰于1765年。作者认为伤寒论中所论伤寒,亦即难经所述广意伤寒概念。据此分析六经病证,并辨太阳证传经、病解和误治,对于临症识病,分辨相似而相混的证候有一定启发。末附脉法及伤寒论全部方剂。是研究伤寒论...

http://qihuangzhishu.com/193/2130.htm

伤寒论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伤寒著作。清·沈尧封撰于1765年。作者认为伤寒论中所论伤寒,亦即难经所述广意伤寒概念。据此分析六经病证,并辨太阳证传经、病解和误治,对于临症识病,分辨相似而相混的证候有一定启发。末附脉法及伤寒论全部方剂。是研究伤寒论...

http://qihuangzhishu.com/196/2440.htm

仲景五泻心汤异同辨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治疗大法。五泻心汤既有病因病机侧重点不同,又有虚实和虚实夹杂之异,但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是其共同特点,故调理脾胃气机升降是治疗痞证关键所在。 半夏泻心汤 出自宋本伤寒论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80851.html

仲景五泻心汤异同辨_中药基础_【中医宝典】

...病因病机侧重点不同,又有虚实和虚实夹杂之异,但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是其共同特点,故调理脾胃气机升降是治疗痞证关键所在。 半夏泻心汤出自宋本伤寒论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汤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yao/a8861.html

伤寒论辨证广注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伤寒著作。十四卷。清·汪琥撰于1680年。汪氏根据素问“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理论,析取伤寒论六经脉证治法原文中属于热病原文,广泛参考各家学说逐条予以辨注。在治法上,不泥守仲景成方,每篇之后选列自晋迄明历代治疗热病效方与...

http://qihuangzhishu.com/193/2131.htm

共找到1,085,308个结果,正在显示第3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