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针法_《中医刺灸》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杨继洲在继承前人针法基础上,对补泻手法进行了总结,并有所发挥。《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中论述了补针与泻针之要法。《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较为全面介绍了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留气法、运气法、提气法、中气法(即纳气...

http://qihuangzhishu.com/113/91.htm

灸法补泻法_器具技法_【中医宝典】

...中指出“凡是实证、热证及阳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用灸法。” 实际上,灸法仅属温补观点确实值得进一步商榷。如果机械地认为针法属泻,灸法属补,就会无形中否定了针和灸法补泻实际意义。灸和针是两种各不相同治疗方法,由于针和灸存在一个共同特点:...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2/a15159.html

针刺得气与补泻_《中医刺灸》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一次就进到应刺深度候气,待气至后,引气往外,出针时要慢慢地分层而退,主要是使邪气随针引伸由深出浅,由里达表,所以能起泻作用关于徐疾法,《灵枢》和《素问》有不同记载。《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解释说:“疾徐二字,一作缓急之义,一解作久...

http://zhongyibaodian.com/cijiu/113-20-4.html

补泻_《中医名词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补和泻是治疗上两个重要原则。“补”,主要用于治疗虚证。“泻”,主要用于治疗实证。在针灸疗法中的补泻主要是通过应用不同手法以产生不同刺激强度与特点而取得。古代应用针法补泻种类很多,主要有“迎随补泻”、“提插补泻”、“疾徐补泻”、“...

http://qihuangzhishu.com/109/1732.htm

纳支补泻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子午流注针法之一。指十二经配合十二地支时间针法。又称纳子法。《素问·针解篇》:“补泻之时者,与气开合相合也。”十二经脉血气盛衰,各有一定时刻,古人以十二地支相配,一经一时,依次而行,称为纳支。即肺经寅时,大肠经卯时,胃经辰时,脾经己...

http://qihuangzhishu.com/192/301.htm

纳支补泻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子午流注针法之一。指十二经配合十二地支时间针法。又称纳子法。《素问·针解篇》:“补泻之时者,与气开合相合也。”十二经脉血气盛衰,各有一定时刻,古人以十二地支相配,一经一时,依次而行,称为纳支。即肺经寅时,大肠经卯时,胃经辰时,脾经己...

http://qihuangzhishu.com/192/743.htm

针刺补泻法_《中医刺灸》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由表及里,故是补法;在用泻法时,进针要快,一次就进到应刺深度候气,待气至后,引气往外,出针时要慢慢地分层而退,主要是使邪气随针引伸由深出浅,由里达表,所以能起泻作用关于徐疾法,《灵枢》和《素问》有不同记载。《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

http://qihuangzhishu.com/113/114.htm

手指补泻法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针刺操作过程各种手法总称。见《针经指南》。《难经·七十八难》有:“补泻之法,非必呼吸出内(纳)针也”论述,强调左手按压等动作在针刺治疗中的重要作用。窦默因将有关针刺各种辅助手法总称为手指补泻法,其十四条。后来在《金针赋》、《针灸聚英...

http://qihuangzhishu.com/193/837.htm

针法_《中医刺灸》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此外,病情属虚或寒需行补法时,按"寒则留之"也用本法。(二)动留针法:《针灸大成》云:"病滞则久留针",即将针刺入腧穴先行针待气至后,留置一定时间;在留针时间反复运针;称为动留针法,亦称间歇行针法、本法作用,在于增强针刺感应,达到补虚泻实...

http://zhongyibaodian.com/cijiu/113-12-8.html

难经针法_《中医刺灸》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难经》是一部阐述《内经》中有关脉学、经络、脏腑、疾病、腧穴、针法等问题著作,相传为秦越人(扁鹊)所作。全书以质疑问难开工共分八十一难,其中第六十九难至八十一难主要讨论针法及其补泻运用。《难经》进一步丰富了《内经》理论,对后世...

http://zhongyibaodian.com/cijiu/113-19-0.html

共找到852,082个结果,正在显示第3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