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色_《常见病自测》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术】

...因为疾病的原因而使皮肤发生异常变化的称“病色”。主要有以下五种:(1)青色 多为经脉阻滞气血不通所致。中医多见于寒症、痛症、瘀血症及肝病。值得一提的是小儿在高热之时面部尤以鼻柱及印堂处出现青紫色这是惊风发作的预兆需即刻进行有效治疗...

http://qihuangzhishu.com/133/56.htm

护理流脑思者要注意面色皮肤的变化吗_儿科神经系统疾病_【中医宝典】

...对重型患者时首先要注意面色皮肤的变化。如果皮肤色泽正常面色红润提示毛细血管舒缩功能正常周围阻力变化不大。如果面色由红润转为苍白或紫绀皮肤由温暖干燥变为湿冷指(趾)末端毛细血管充盈延长均提示毛细血管痉挛或灌注不足即将发生。...

http://zhongyibaodian.com/erke-2/b2590.html

淡黄丸_【中药方剂】中医药方中药方

...目录 《鸡峰》淡黄丸 ▼ 相关方剂 ▲ 返回目录《鸡峰》:淡黄丸【处方】石灰(炒赤)、硫黄各等分。【制法】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虚冷下血不止。【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米饮送下。【摘录】《鸡峰》卷十...

http://zhongyaofangji.com/d/danhuangwan.html

阳黄_《幼科心法要诀》_中医儿科书籍_【岐黄术】

...阳黄无汗宜疏散茵陈麻黄能发汗腹满便秘茵陈攻表里无证茵苓善。【注】阳黄一证原因湿热而成治者当详审。如表实无汗宜外发其汗茵陈麻黄汤主使黄从表解也;里实二便秘涩腹满者宜茵陈蒿汤下之使黄从里解也;若表有汗里不便秘腹满...

http://qihuangzhishu.com/774/189.htm

阳黄_《医学摘粹》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术】

...茵陈五苓散(证附) 发汗还兼利水宜阳黄治法效偏奇二苓术泽茵陈桂去湿通经病可医。猪苓汤加茵陈方(证附 方见瘟疫) 证属阳黄辨要精膀胱有热总宜清猪苓汤用真神妙加入茵陈水患平。大承气去浓朴加栀子茵陈汤(证附) 大承气用力偏饶去...

http://qihuangzhishu.com/648/434.htm

望诊_《中医诊断学》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术】

...整体望诊、局部望诊、舌、排出物、小儿指纹等五项叙述。舌诊和面部色诊虽属头面五官但因舌象、面色反映内脏病变较为准确。实用价值较高。因而形成了面色诊、舌诊两项中医独特的传统诊法。故另立项目介绍。...

http://qihuangzhishu.com/92/8.htm

辨证:配合中医”有技巧_【中医宝典】

...“”:勿涂口红勿刮舌面 “望诊”主要是医生通过视觉获得与诊断有关的信息自觉或不自觉地掩盖自己的表象会影响医生的望诊的结果导致误诊。现在的化妆艺术很容易以假乱真如一个萎黄的面色本来是脾虚证的表现经过面部化妆后红润的面色可能会使医生...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3824.html

通过中医认识小儿黄疸_儿科新生儿常见疾病_【中医宝典】

...一般将黄疸分为阴黄和阳黄阳黄是热毒实邪所为其黄如桔色鲜明。阴黄为寒湿所致其黄色晦暗。但临床发现仅用阴黄、阳黄尚不能全面反映其复杂病情所以临床一般将小儿黄疸分为湿热型、热毒型、瘀滞型、脾湿型四种。 湿热型黄疸可见到小儿皮肤黄而鲜明...

http://zhongyibaodian.com/erke-2/b3282.html

整体望诊_《中医诊断学》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术】

...充养则见黄色。如面色淡黄憔悴称为萎黄多属脾胃气虚营血不能上荣于面部所致;面色发黄而且虚浮称为黄胖多属脾虚失运湿邪内停所致;黄而鲜明如橘皮色者阳黄为湿热熏蒸所致;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为寒湿郁阻所致。(3)赤色主热证。...

http://qihuangzhishu.com/92/9.htm

中医美容 分清体质看皮肤_驻颜护肤_【中医宝典】

...就要先了解人的体质。中医着重“治病必求于本”以“人体最自然平衡状态”为法则基础从阴阳、虚、实、寒热、表里几个方面的互相调和着眼改善肤质。身体若保持平衡状态状态便良好若平衡被破坏了便要治理。 如湿热者面色多带红和有灼热感面油多且...

http://zhongyibaodian.com/meirong/a1989.html

共找到866,067个结果,正在显示第3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