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东京都临床医学综合研究所藤田尚志研究员最近发现,一种名为“RIG-I”的酶可以促进干扰素的分泌,这一发现将有助于肝炎等疾病的治疗。 正常情况下,人体组织或血清中不含干扰素,它是一种人体细胞在病毒、细菌及其产物的诱导下产生的可溶性糖蛋白...
...11月29日,记者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获悉,该院与解放军303医院通过二十年联合攻关协作,共同完成的“益髓生血颗粒治疗β-地中海贫血与调控珠蛋白mRNA表达分子机制研究”,通过了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的专家鉴定。鉴定委员会专家...
...目前,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糖尿病科采用造血干细胞移植,结合中医经络理论治疗糖尿病坏疽及周围神经病变,经治10余例均获得满意效果。尤其在缓解疼痛、冷感,促进患肢坏疽愈合方面效果突出。本方法操作简单安全,临床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干细胞是一种万能...
...抗肿瘤作用。 ◆治疗胃癌与黑色素瘤 有证据表明,西咪替丁有免疫调节及抗消化道肿瘤作用。有人将181例经组织学确诊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西咪替丁组和安慰剂组,结果发现西咪替丁组存活期延长。有人报道:用西咪替丁1000毫克/日加香豆素来治疗复发性、广泛...
...要超过治疗所带来的风险。目前对肿瘤主要治疗方法有外科、放射、化疗。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这三个方法不是独立的,多数情况下分主次或先或后进行,我们在这里讨论的主要是常用口服抗肿瘤药。抗肿瘤药物对全身的肿瘤疾患都有作用,目前临床应用很多,己积累丰富...
...表达,促进baxmRNA及蛋白的表达。 单保恩认为,本实验结果提示,CPE具有明确的抗肿瘤活性:抑制肿瘤细胞BGC-823细胞增殖,使其阻滞于G2/M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下调bcl和survivin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上调...
...恶性肿瘤的转移过程的基本步骤包括原发性瘤增殖,瘤细胞侵袭毗邻基底膜和基质及正常细胞,瘤细胞在循环系统中存活并进入靶器官的微血管中增殖或形成微转移灶,肿瘤间质内新血管生成使转移瘤快速生长等。因此,有效的抗侵袭、抗转移药物是抗肿瘤治疗能否成功...
...肿瘤细胞进而导致肿瘤细胞血行转移。而本实验中两种AP的中、高剂量组均可显著降低膜蛋白聚集性而提高带3蛋白含量,使S180小鼠膜脂流动性升高,红细胞膜生理功能趋于正常,这可能是AP促进红细胞免疫功能发挥抗肿瘤作用的主要机制之一。 此外,实验中还...
...刺激对调控软骨代谢和维持其胞外基质正常表型起 重要作用,其中静压力刺激减少了Ⅱ胶原和蛋白多糖的合成,而正常动压力刺激则促进Ⅱ型 胶 原和蛋白多糖的合成[16,17],K.Koarninnta[18]实验表明持 续高流体静压力抑制蛋白多糖的...
...细胞的异质性,药物的给药途径、方法、剂量强度及宿主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综合应用化疗、内分泌治疗、生物治疗等所取得的成功。这些概念可以作为进一步深入理解内科治疗机制的基础。肿瘤研究的其他领域(如肿瘤生物学,新抗肿瘤药物和新机制、化学预防、...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