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证 生姜泻心汤方证见于《伤寒论》太阳篇的第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一般认为,本方主治太阳病变证之痞证,也有学者把本方证归属于少阳病。冯世纶通过对厥阴病的...
...伤寒著作。八卷。明·方有执撰。刊于1592年。方氏认为《伤寒论》一乱于王叔和的重编,再乱于成无己的注释,失去仲景原著伤寒兼杂病的完整性。遂予重新编注、考订,并调整了若干条原文的篇次,删去了《伤寒例》一篇,将太阳病纳为“风伤卫、寒伤营、风寒...
...伤寒著作。八卷。明·方有执撰。刊于1592年。方氏认为《伤寒论》一乱于王叔和的重编,再乱于成无己的注释,失去仲景原著伤寒兼杂病的完整性。遂予重新编注、考订,并调整了若干条原文的篇次,删去了《伤寒例》一篇,将太阳病纳为“风伤卫、寒伤营、风寒...
... 《伤寒论》不仅最早提出“半表半里”,而且明确了半表半里的证候特点,如再进一步分析,可知《伤寒论》已记载对半表半里证的详细治疗,如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散方证探讨及临床运用 温兴滔 安徽省郎溪县中医院(242100) 摘要:四逆散见于《伤寒论校注》,中国古籍出版社,2001,P239 ⑦莫枚士《经方例释》,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P94 ⑧胡希恕《经方传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伤寒论》一些具体条文可得到答案。 《伤寒论》266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太阳为表,“尚未吐下”,暗示未入于里,那么转入少阳,不在表,不在里,当然为半表半里。 第97条...
...。尽管是依《内经》从脏腑作解,但治咳独取该方,值得体会。 关于生白术 生白术通便,方书中每有论及。冯世纶老师从《伤寒论》第28条和第174条中悟出,白术不但有利水作用,而且有温胃生津作用。凡由里虚寒所致大便硬结、大便不爽者,需要用生白术通过...
...有郁滞 则表里不和 《伤寒论》中首次且集中论述五苓散证的便是第71~74条,其主要症状均为表证,渴或小便不利。然诸多注家言五苓散证时,或对其表证不予论述,或言其仅为兼证,可有可无;即使有言五苓散证为表里同病的,也多认为此为表邪入里,影响气化...
...一、《伤寒论》的内容 《伤寒论》是东汉张机所著《伤寒杂病论》中论述伤寒病证的部分。《伤寒杂病论》原16卷,约成书于公元3世纪。该书至魏晋时已有散失,经王叔和收集整理始得存世,后在流传过程中析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北宋时期,政府...
...□ 熊兴江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第107条,即“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方药组成有: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生姜、大枣、桂枝、茯苓、大黄...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