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腹泻食疗方_中医食疗食同源_【中医宝典】

...,对小儿久泻不止有良效。 4.党参10克,茯苓12克,生姜3片,加水煎取汁,入粳米30克煮粥服食,对小儿虚寒腹泻有效。 5.薏米仁、粳米各30克,加水适量煮粥,粥熟后加少许白糖调味,每日分2次服食。 6.猪肚1具(切片),粳米30克,山药...

http://zhongyibaodian.com/shiliao/b34440.html

卷下·轻愈病论_《医学源流论》

...古谚有不服药为中医之说,自宋以前已有之。盖因医道失传,人多误,病者又不能辨医之高下,故不服药,虽不能愈病,亦不至为所杀。况病苟非死症,外感渐退,内伤渐复,亦能自愈,故云中医,此过于小心之法也。而我以为病之在人,有不治自愈者,有不治临自...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15676.html

夏日外出多吃大蒜防腹泻_【中医宝典】

...吃大蒜是民间常用于治疗腹泻的偏方和验方。我国很早就运用大蒜治疗痢疾了。据民间传说,东汉王莽追赶刘秀,刘军路经盛产大蒜的口孜镇,官兵多染痢疾,当地瘟疫又盛,军队多无斗志。当时刘秀采纳一道士建议,食大蒜之,官兵和群众不医而愈。唐代孙思邈用...

http://zhongyibaodian.com/zs/15556.html

腹泻鉴别诊断_如何诊断腹泻_查疾病_【疾病大全】

...腹泻的鉴别诊断应对病程、排便情况、伴随症状及病原检查进行诊断。 1.急性腹泻 (1)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菌痢)是感染性腹泻最常见的原因。主要在夏秋季发病。可行成大、小流行。潜伏期多为1~2天,长可达7天。患者常以畏寒、发热...

http://jb39.com/jibing-zhenduan/FuXie264660.htm

腹泻的秘方_消化类偏方_【中医宝典】民间中药偏方

...发挥止泻作用,如口服收敛鞣酸蛋白后,在胃内不分解,至小肠分解出鞣酸而起收敛作用,能使炎症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凝固,形成一层保护膜,使渗出液减少,并减轻肠内容物对肠壁的刺激作用,减少肠蠕动,故有消炎、止痛及止泻作用。常用药有鞣酸蛋白、次碳酸钅必及...

http://zhongyaofangji.com/pianfang/12.html

婴幼儿腹泻预防_婴幼儿腹泻怎么调理_查疾病_【疾病大全】

...小儿腹泻监测。结果农村5岁以下小儿发病次数平均每年2.01次/人,北京市为0.45次/人。对比第三世界平均每年3.3次/人为低。以7~8月份为高峰2岁以内小儿占3/4。死亡率0.51‰(第三世界平均6.5‰)。根据全国各地统计,婴幼儿腹泻约...

http://jb39.com/jibing-yufang/YingYouErFuXie266976.htm

热带口炎性腹泻治疗方法_如何治疗热带口炎性腹泻_查疾病_【疾病大全】

...首先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适当补液,纠正电解质平衡失调。腹泻次数过多者给予止泻剂。维生素B12、叶酸治疗时间要持续一年。同时给予抗生素治疗,口服四环素250~500mg,4/d,共1个月,随后改为2/d,共5~6个月。应用磺胺类同样有效,...

http://jb39.com/jibing-zhiliao/ReDaiKouYanXingFuXie252150.htm

小儿腹泻中药医_【中医宝典】

...风寒泻主要因外感风寒或过食生冷食物,致使寒邪留于肠胃引起。可以服用“藿香正气软胶囊”,外用“小儿腹泻贴”贴脐治疗。如仅由过食生冷食物引起,可“泻痢保童丸”。 湿热泻多见于夏秋季节,因为病儿肠胃积热,外受暑湿引起。可用“周氏回生丹”或“...

http://zhongyibaodian.com/zs/14496.html

病毒性腹泻的诊断_如何鉴别病毒性腹泻_查症状_【疾病大全】

...本病应于细菌性腹泻相鉴别: 通常腹泻绝大部分是病毒引起或消化不良引起。通常我们说的细菌性腹泻往往是指菌痢,它有传染性,当然有些宝宝抵抗力很差,长期腹泻也可以继发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霉菌等,但不多。关于治疗方法,除了对症治疗外,帮助消化,...

http://jb39.com/zhengzhuang-zhenduan/BingDuXingFuXie340236.htm

十种药品与食物同的副作用_【中医宝典】

...一下再食用。 6、抗过敏与奶酪、肉制品冲突。服用抗过敏期间忌食奶酪、肉制品等富含组氨酸的食物。因为组氨酸在体内会转化为组织胺,而抗过敏抑制组织胺分解,造成组织胺蓄积,诱发头晕、头痛、心慌等不适症状。 7、止泻药与牛奶冲突。止泻药不能...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7036.html

共找到262,907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0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