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痔漏。通玄赋云∶能宣导于气冲。公孙 在足大指内侧,本节后一寸,内踝前陷中,正坐合足掌相对取之。太阴络,别走阳明。刺四分,留七呼,灸三壮。甲乙经曰∶留二十呼。主治寒疟不食,痫气好大息,多寒热,汗出喜呕,卒面肿,心烦多饮,胆虚腹虚,水肿腹胀如...
...治痔漏。通玄赋云∶能宣导于气冲。公孙 在足大指内侧,本节后一寸,内踝前陷中,正坐合足掌相对取之。太阴络,别走阳明。刺四分,留七呼,灸三壮。甲乙经曰∶留二十呼。主治寒疟不食,痫气好大息,多寒热,汗出喜呕,卒面肿,心烦多饮,胆虚腹虚,水肿腹胀如...
...针禁忌法∶大寒无刺。(《素问》云∶天寒无刺,天温无疑。) 月生无泻。 月满无补。 月郭空无治。 新内无刺。 已刺无内。 大怒无刺。 已刺无怒。 大劳无刺。 已刺无劳。 大醉无刺。 已刺无醉。 大饱无刺。 已刺无饱。 大饥无刺。 已刺无饥。...
...灸劳穴法(《聚英》)《资生经》云:『久劳,其状手脚心热,盗汗,精神困顿,骨节疼寒,初发咳嗽,渐吐脓血,肌瘦面黄,减食少力,令身正直,用草于男左女右自脚中指尖量过脚心下,向上至曲(月秋)大纹处截断;却将此草,自鼻尖量从头正中,分开发,量至脊...
...壮。(《圣惠》灸手少阴三壮,在掌后去腕半寸阴穴陷者中。)上灸六畜之痫。《千金》暴痫灸法∶小儿暴痫,灸两乳头,女儿灸乳下二分。治小儿暴痫者,身躯正直如死人及腹中雷鸣。灸太仓及脐中上下两旁各一寸,凡六处。又灸当腹度取背,以绳绕头下至脐中竭,便转...
...处.是穴各灸二七壮.□【手太阴肺经】 少商穴(此穴宜刺不宜灸.入前针法.)【手阳明大肠经】曲池穴 治胃疽.及上部疔肿发背.浑身疮毒、风刺、瘾疹、顽疥.小儿丹毒.并痈痪.四肢拘挛.历节风.(穴在肘外辅.屈肘两骨中.以手拱胸.纹尽头陷者是穴.)...
...妇人血不止。刺足太阴井。喉闭。手足少阳井。并少商。手足太阴井穴。太烦热不止。昼夜无度。刺十指间出血。谓八关大刺。阴头中痛。不可忍。卒疝痛。妇人阴中痛。皆刺足厥阴井。骨热不可治。前板齿干燥。当灸骨大椎山。小肠疝痛。足厥阴太冲。眼发睛欲出者。大刺...
...得气的意义得气,是施行针刺产生治疗作用的关键,也是判定患者经气盛衰、病候预后、正确定穴、行针手法、针治效应的依据。古今医家无不重视针刺得气,得气的意义如下。1.得气与否和疗效有关《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针刺的根本作用...
...体针:局部取穴和循经远端取穴。前者有散刺法(在粉刺、结节、脓疱、囊肿等边缘取穴,针尖向其根部刺)及围刺法(以皮损集中处为中心);后者多取曲池、足三里、肺俞、血海等穴,亦有用梅花针者,按针法操作规范进行针刺。 穴位注射:①水针:即用板蓝根...
...《灵枢·官能》:“用针之服,必有法则。”针灸临床必须根据病症的属虚属实而施行补法或泻法。《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