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应用_《虚损类钩沉》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素问·阴阳应象大》:“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此短短数语却道出了中医治疗虚损之大纲。自《内经》提出此始,后世医家该经旨多有发挥,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1、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

http://zhongyibaodian.com/xusunbingleigouchen/1042-8-3.html

畲族医药理论特点_【中医宝典】

...通过问诊辨清病因,对症施药。“六神“需及时采用“六神草“治疗,根据不同时辰,不同部位,不同症状,辨证施治方为有效。现代畲医在此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六神”说。如畲医兰天赐认为,白血病乃人体气血不畅,瘀积而成,他认为“六神草”可治白血病,...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7045.html

气血辩证_《中医诊断学》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气血辨证,是用于既有气的病证,同时又见血的病证的一种辨证方法。气和血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因而在发生病变时,气血常可相互影响,既见气,又见血,即为气血气血常见的证候,有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

http://qihuangzhishu.com/92/64.htm

瘀预兆_《中医疾病预测》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黄疸日久,见黄色渐晦,胁下硬满,皮肤赤点,蜘蛛状赤纹、舌质暗滞,则为血瘀阻之象。又如跌仆损伤,日久疼痛固定、刺痛、颜色变暗,则为瘀血内结之兆。如,情志拂郁、气血郁结、日久出现胁肋刺痛、指甲发暗、眼圈着黑,则为气血有瘀之征。尤其气分及痰...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yijibingyuce/128-8-20.html

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理论认识_【中医宝典】

...就是祖国医学的“异治、异同治”的辨证观。 2 西医辨治疗 辨治疗是西医认识、分析、辨别、治疗疾病的诊疗手段。辨治疗是借助现代科学的理论和工具,通过物理、生化等各方面的检查,用定性定量的直观数据阐明疾病的致病原因、局部组织细胞的...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1399.html

膏浊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络脉,导致脏受损。 浊性黏滞,入于血脉,与血相裹,易沉积或留滞,如《灵枢·阴阳清浊》曰:“浊者其气涩”,致血行不畅,血脉不利,形成淤滞状态;“血不利则为水”,痰湿由生,即《证因脉治·痰症》谓“津液凝浊,生痰不生血”,《景岳全书》亦言“气血...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8596.html

虚里先兆的理论基础_《中医疾病预测》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正如《内经》所曰:“盛喘数绝者,则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素问·平人气象》)故张景岳说到:“虚里跳动最为虚损之本。”三、虚里兆心气虚里心气有预兆意义,因虚里系心尖搏动处,为心气之所至,因此根据虚里的状况,可直接得知心气的...

http://qihuangzhishu.com/128/112.htm

辨瘕癖块_《疡科心得集》_中医医书籍_【岐黄之术】

...思、悲、恐、惊七情所致。盖人之气血,营卫一身,上下周流,无时或间,苟得充实顺序,积聚何由而生?一有所伤,则气液水谷,失其运旋,以致稽迟而为积为聚也,故数证者俱从郁论,本在于肝脾,而胃与八脉,亦与有责。治之之法,当从诸经,究其气血之偏胜,...

http://qihuangzhishu.com/731/72.htm

质疑中药性能理论_【中医宝典】

...□ 张养生 陕西中医学院 中药性能理论是中药学作为一门学科,应该具有严谨性和系统性。加强中药“性能”理论的研究迫在眉睫。 ...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4995.html

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位于皮部的络脉。因为位浅如浮,故名。《素问·皮部论》:“视其部中有浮者……。”《黄帝内经太素》卷九杨上善注:“浮谓大小见于皮者也。”皮部按经脉分区,各部的浮即属于邻近的经脉。临床上可根据其部位和色泽的变化用以诊治。...

http://qihuangzhishu.com/168/878.htm

共找到439,137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0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