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火销烁,即是积热做成。”之论始,首先提出“痨瘵”之名及其病机并将虚劳、痨瘵分两门辨治。朱氏之后元·葛可久之《十药神书》(成书于1348年)的面世,其论痨瘵之详备无人能及。至明清时代,医家对痨瘵之病因病机论述颇详,痨瘵从虚劳门中逐渐分离出来...
...十三、《归砚录》 第二章 分论 一、考证温热名义 二、论伤寒成温之理 三、论叶派治温热之误 四、温邪上受解 五、温热久在一经解 六、论吴氏《温病条辨》之误 七、温热病说 八、伏温论 九、伤寒温热疫邪传入不同 十、辨伤寒温病热病并无传染之理 ...
...血虚则强,故曰本脏自病。然此一痉也,又实为六淫致痉之根;盖汗多亡血者,本脏自病,汗多亡卫外之阳,则易感六淫之邪也。全赖明医参透此理,于平日预先告谕小儿之父母,勿令过暖汗多亡血,暗中少却无穷之病矣,所谓治未病也。治本脏自病法,一以育阴柔肝为主,...
...然,即数日旬日,亦自无妨,候卫气渐实,汗必自止,无足虑也。若其他杂证,本非外感之解而有自汗盗汗者,乃非所宜,不容不治。(《景岳》)有病后多汗,服正元散(见《和剂》,系温补大方)诸重补剂不愈,惟八珍散宜之。(《要诀》)治有三法 汗出于心,热之...
...不得泄,至天气暄热,温毒乃发,则肌肉斑烂也。又四时自受乖气,而成腑脏阴阳温毒者,则春有青筋牵,夏有赤脉KT ,秋有白气 ,冬有黑骨温,四季有黄肉随,治亦别有法。《难经》载五种伤寒,言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随经所在而取之。中风木,...
...肺痨患者,气血尚未大损,阴阳尚能含合,故其热脱出于气血之外者尚少,热度不甚高,摄氏表三十八度左右,病者只微觉酸懒无力。若此等微热,常年累月,浮游虚冒,无所归着,一如将失躯壳之灵魂,不能煦育含和温润气血,反致焦灼枯燥干耗津液,则热之功用既失养人...
...。血失常经。以致肌肤手足间。俱有血线络隐然可见。宜橘归丸。则皆妇女之病所不可忽者。至于寻常杂病。与男子略同者。已详杂病源流中。故可无赘。惟此种种。乃妇女所独。因不惮条载而缕述之焉。脉法 脉经曰。妇人疝瘕积聚。脉弦急者生。虚弱者死。又曰。少阴...
...论虚寒久治天师曰∶久治者,日久岁长而治之也。此乃寒虚之人,不可日断药饵,如参、苓, 、术之类,日日煎饮始好,否则即昏眩怔忡是也。方用人参一钱,白术二钱,黄 二钱,茯苓二钱,甘草五分,白芥子一钱,神曲五分,肉桂一分,麦冬二钱,北五味三分,...
...《征四失论》曰∶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也。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此治之二失也。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浓,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作者:郑寿全,字钦安 朝代:清 电子版序 火神立名之本(代序) 郑钦安原叙 序 前言 医理真传卷一 乾坤大旨 坎卦 离卦 气、血两字作一卦解 君、相二火解 真龙约言 五行总括图 三焦部位〔说〕 五运所化 五行本体受病相传为病 论气血盛衰篇...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